毛澤東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精神是需要培育的,因此,公民精神培育,其實就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從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頒布,到2019年《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出臺,中國公民道德建設走過了近20年??傮w而言,道德領域呈現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但是,道德失范現象、道德觀念模糊甚至缺失的問題,依然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存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公民道德建設和公民精神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對公民精神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楊四海研究員的專著《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選擇了國內研究者較少涉及的公民精神作為研究主題,該論著貫穿了從個體發展到公民精神培育的研究主線,呈現了中外橫向之維和歷史縱向之維的研究廣度,體現了從理論探討到實踐分析的研究進路。該著作不但涉及中國社會的個體發展研究、國外公民精神理論嬗變的評析,還論及中國社會個體身份的歷史演進、中國公民精神的內容建構,在對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國情考量基礎上,系統研究了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主體、環境和路徑等問題。這些論述的展開和研究的完成,使得該論著在中國公民研究方面具有論綱性特征。
一、中國社會個體發展的系統化研究
作者從兩大方面系統研究中國社會個體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意味。
第一,關于中國社會個體發展的領域研究。作者從馬克思主義關注現實的、真實的人的思想主張出發,認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個體發展主要發生在兩大領域,即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生產領域的個體發展,表現為相當部分行政化的“單位社會”向市場經濟下的“個體社會”的轉型。以經濟組織為一種存在方式的“單位社會”,其所有制形式高度國有化,功能高度復合化,運行高度行政化。在政治社會化和社會政治化的雙向作用下,“單位社會”中的個人對單位具有強烈的依賴性。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所有制結構出現了多元化,再加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國家對個人的賦權,使得個人在經濟領域獲得了逐步擴大的發展空間,在生產活動中個體的影響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生活領域的個體發展,主要表現為家庭個體化、消費個體化和空間個體化的發展趨勢。家庭個體化的主要內容是家庭觀念和家庭功能的轉變、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家庭關系的變化;消費個體化主要表現為個人消費方式的變化、個人身份的認同和個人消費欲望的強弱;空間個體化主要指涉物理空間的個體化、心理空間的個體化、網絡空間的個體化。
第二,關于中外社會個體發展的比較研究。為了使中國社會個體發展的論述更為深刻,呈現個體演進的中國特色,作者將中外的個體發展進行了橫向比較。研究成果顯示,中外個體發展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外的社會轉型都為個體發展提供了機會和動力,二是中外社會的個體發展的路徑和遭遇基本一致,三是“為自己而活”的個體生活價值觀,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民眾的生活方式中。但是,由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獨特性,中外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則更為明顯,主要表現有:一是中外文化核心價值觀的不同,二是中外社會個體發展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三是中外社會個體在發展中受到國家干預大小的不同,四是中外社會個體發展的程度不同。
二、國外公民精神流變的政治學評述
國外公民理論流派讓人眼花繚亂,其公民精神主張也是多種多樣,要對其進行準確的、整體性的評述并不容易。但是,它們對中國公民精神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對其進行學術評析也是必要的。作者通過認真梳理和研究,運用批判和發展的政治學眼光,對公民精神的國外流變進行了評述:國外公民精神有兩大基本范式,即傳統共和主義公民精神和古典自由主義公民精神,并由此衍生出新自由主義公民精神、新共和主義公民精神和社群主義公民精神。作者同時明確指出,無論是傳統共和主義對公共性美德的頌揚,還是古典自由主義對個體自由和權利的彰顯,也不管是新自由主義對公民自我的修正,還是新共和主義對公民自由的重新闡釋,亦或是社群主義對公民個體價值的超越,它們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的缺陷,它們在公民責任與公民權利、個體與群體之間苦苦掙扎,試圖尋找主體性與公共性達致平衡的公民精神。作者還密切關注國外公民精神的發展趨勢,闡述了行動主義公民精神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分析了多元主義公民精神的未來發展和可能性,闡發了世界主義公民精神的發展趨勢,明確指出國外公民精神未來發展的道德價值走向。
三、中國社會個體身份演進的歷史性考察
在研究中國公民精神時,作者沒有就公民精神而論公民精神,而是整體性地把握公民主體性和公共性兩大特性,并將主體性研究作為公民精神研究的前提。主體性的研究無法離開對社會個人身份的考察,作者在書中指出,中國傳統社會的個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基本是以“臣民”的方式存在;從清末塑造“新民”的努力算起,中國個人身份的發展已經跨越三個世紀,歷經“新民”“國民”“人民”和“公民”四個身份轉變階段?!靶旅瘛钡奶岢鰧τ谕炀让褡逦M?、培養民眾的愛國思想,對于個體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民國成立前后,政治領袖關于國民的政治主張,知識分子的國民改造思想和實踐,中華民國政府的國民素質培養政策,都對改造舊個體、培養現代國民具有積極意義。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當家作主成為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質屬性,“人民”自然成為民眾集體性的政治身份,并且處于主導性地位。此時“公民”作為個體的法律身份盡管存在,但“人民”身份更加凸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中國社會此前的公民角色缺位局面得以改變,現代公民意識逐步覺醒,公民精神在個體身上得到萌動、發展。當然,“人民”與“公民”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交叉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只有真正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公民的自由、民主才有可靠保障。
四、公民精神的重新定義和中國公民精神的內容建構
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作者重新定義公民精神。中國學界真正就公民精神給出明確定義的并不多,大多是從語義學、倫理學、政治學、行政學等角度進行適當的釋讀。要科學定義公民精神,必須考慮公民權利、公民義務、公民美德和公民行動等核心要素。作者認為可以將公民精神作這樣定義:公民在其活動所及的范圍內,處理與自身及其外部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具有自主、平等、正義價值和公共性傾向的意識、態度、美德和行動取向。這個定義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突出了公民精神的行動主義指向,對公民角色的認定不再局限于法律的標準,公民行動也是判斷公民角色是否存在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公民處理的關系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擴展到人與人自身、人與自然的關系;公民意識、態度、美德也由政治、法律和社會方面延伸到文化和生態等領域。
作者基于多個維度的考慮,積極思考中國公民精神內容的本土建構。作者認為,對于公民及其精神的認識和把握,要把是否有利于共同體建設和公共生活構建作為基本出發點。在該書中作者指出,中國公民精神主要內容的建構,要厘清三個基本關系,即市民與公民、公民理性與公民激情、國家公民與世界公民的關系。作者還提出,中國公民精神的內容建構,要從“一個背景”出發,即中國社會個體發展的社會背景;要從“四個維度”考慮,具體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維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政治維度,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和后現代社會共時性存在并以現代社會為主要特征的歷史維度,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維度。由此,作者認為,建構公民的價值理性精神,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公民的信仰由物質轉向精神;建構公民的集體主義精神,應對個人主義可能導致的私人生活中心化;構建公民的公共參與精神,消解個體發展可能導致的社會原子化;構建公民的平等合作精神,塑造適應現代化高度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要求的新型人際關系。
五、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國情考量
在該書中,作者在探討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路徑之前,系統地考察了中國公民精神培育所具備的現實可能性??赡苄灾饕憩F在三個方面:在經濟方面,經濟發展不僅對公民參與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增強了公民的法治觀念;在政治方面,黨內民主的建設和發展,對社會民主或人民民主具有示范作用,對公民的民主政治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在社會民主中,公民的政治活動主要包括公民參與和社會自治。社會自治是公民或民眾的一種自我治理,社會自治程度反映了公民的責任意識和公共素養,也體現了社會治理和政治文明的程度;在文化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個人本身以及人與自然關系高度關注,與西方文化對“物”的崇拜顯著不同。儒家文化中所主張的“仁”的思想,對構建人們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適應和協調,為處理當下的公民與自然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此外,馬克思主義以及自由主義、保守主義,都對公民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具有指引作用,其本身也體現了中國公民精神的發展水平。
六、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主體、環境和路徑研究
作者在書中還明確論述了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主體和環境。中國公民精神的培育主體,主要有國家主體、學校主體和個人主體。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環境主要有家庭生活環境、社區公共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家庭環境對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作用,體現在家庭的外在形態和家庭內在互動所產生的影響。社區公共環境對中國公民精神的塑造,主要表現在社區治理過程中公民權利的維護和公民參與能力的培養。網絡虛擬環境是指互聯網技術對國家和社會兩方面同時賦權,公民主體性得到彰顯的同時,公民公共性的政治認同得到增強,公民集體行動的自覺性有了提高。
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的研究,最終還是要解決如何培育的問題。作者認為,中國公民精神的培育路徑主要有三個,即宏觀層面的國家政策推動、中觀層面的學校公共生活塑造和微觀層面的個體生活政治潤養。就宏觀層面來看,黨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為強化公民意識和實現政治參與提供了重要契機;國家扶持有關社會組織發展,為公民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平臺;國家通過出臺指導性文件,重視在教育領域開展公民精神培育工作。就中觀層面而言,學校公民教育具有目標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等特點,中國學校教育要把公民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理念的構成部分,學校要通過課程和教學等話語建構公共生活,也要通過設置特定的活動場域營造公共生活,以此塑造公民的公共性。就微觀層面來說,個體的生活政治與個人的微觀問題緊密相關,“生活政治”已經出現在中國民眾的生活中,人們在關注道德、教育、政治和生態等問題中,公民精神也在不知不覺地成長。
總之,該書關于中國公民精神培育研究的基本寫作思路、論證邏輯推進、主要觀點闡發和學術動態把握等,不同于一般的公民研究著作,體現了作者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獨特的學術眼光和敢于大膽嘗試的創新精神??梢哉f,這是一部中國公民研究的論綱之作。它不僅為關注中國公民論題的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了重要資料,也對中國公民的未來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價值。
(作者簡介:陳志剛,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網絡編輯:同心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