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font>創造當代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突出表現。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壯舉和人類貢獻,需要從理論上做進一步的闡發。
一、 研究人類文明形態必須貫徹歷史唯物主義原則
正確認識歷史是解決任何歷史問題的前提??疾烊祟愇拿鲉栴},必須運用唯物史觀正確把握人類文明史。從唯物史觀出發,需要既嚴格區分廣義和狹義的“人類文明史”,又看到兩者的一致性,這樣才能準確界定“文明”的內涵。從廣義方面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人類脫離動物界,創造自己生產生活的歷史,因而涵蓋了全部人類歷史。這里所謂的“文明”,就是標示人類通過勞動在自然界中獲得相對獨立性,在創造自己生活的同時創造人的歷史成果及其積淀過程。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可見,生產活動及其成果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內涵,也是一切文明形態的基礎。一部人類文明史,說到底就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歷史,而唯物史觀正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
狹義的人類文明史則僅指出現階級分化以來的人類歷史。這是因為“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并由此拓展了人類文明的新內涵。人類發展到這個歷史階段,為了推動剩余產品(財富)的生產和不斷積累,出現了私有制和個體婚制;為了不斷擴展打破血緣關系的地域性社會交往,控制日益增加的階級矛盾和社會對立,出現了民族國家這一社會共同體形式;為了更有效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出現了種植業和畜牧業、農業和手工業,以及金屬貨幣和獨立商人階層形成的多次社會大分工,隨之出現了城鄉分化,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化,人類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意識”由此加入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類由以開始了日益自覺地以財富的創造與積累為中心的歷史活動,而歷史也就因此進入了“文明社會”和“文明時代”。在財富創造和生產進步的基礎上,人和人、人和自然交往的不斷擴大,人的理性成長和知識增長,以及精神世界的拓展,是人類文明的應有之意。
區分廣義和狹義的人類文明史,就是要闡明階級對立的社會只是人類文明史的一部分,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最后一個階級對立的社會。私有制和階級剝削雖然具有歷史的合理性,但絕不是人類文明的“終結”形態,而消滅私有制、階級壓迫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這就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兩個必然”論斷的科學性;證明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證明了毛澤東把階級斗爭作為觀察人類“文明史”一根紅線的精準論斷:“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一句話,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將經由無產階級專政而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必然,用恩格斯引述的摩爾根的話來說:“這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font>
在這一問題上堅持唯物史觀,就必須反對兩種傾向:其一,妖魔化階級社會和階級斗爭。無論如何,階級社會取代原始社會,總還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階級斗爭終究是階級社會進步的杠桿。把階級社會和階級斗爭視為洪水猛獸的觀點缺乏歷史的客觀公正。其二,神化階級對立的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私有制絕不“神圣”,資本主義絕不“永恒”。資本主義沒有終結歷史,而歷史必將終結資本主義。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自由個性”)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根據。
堅持唯物史觀,還要區分歷史觀層面的文明觀和實證研究層面的文明觀。堅持唯物史觀的文明思想,不但不拒斥其他層面的文明問題研究,還提供了多層面研究文明問題的平臺。以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為基礎的,從原始社會經由階級社會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性描述,而這一規律的實現方式則是具體豐富且充斥大量偶然性的。曲折性、多樣性、多線條交錯,是歷史規律的實現形式。因此,恩格斯在晚年一再強調:“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font>“這里表現出這一切因素間的相互作用,而在這種相互作用中歸根到底是經濟運動作為必然的東西通過無窮無盡的偶然事件(即這樣一些事物和事變,它們的內部聯系是如此疏遠或者是如此難于確定,以致我們可以認為這種聯系并不存在,忘掉這種聯系)向前發展。否則把理論應用于任何歷史時期,就會比解一個最簡單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睂嶋H上,文明研究的多層面、多視角,是多樣性及歷史曲折發展的表現。
堅持以唯物史觀進行文明研究,還要反對兩種偏向:其一,否定唯物史觀的所謂“文明史觀”,即把人類文明史歸結為所謂的宗教史、文化史。它掩蓋了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和文明發展的客觀矛盾,否定了評價文明進步的客觀依據。所謂“文明史觀”引領下的文明研究,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癡迷現象不及本質,或故弄玄虛嘩眾取寵,或回避矛盾混淆視聽,實在無科學性可言。其要害在于企圖努力維護“西方文明優越論”。其二,以唯物史觀替代具體歷史研究,即把唯物史觀揭示的歷史規律簡單等同于現實的歷史過程。其實,唯物史觀所揭示的歷史規律,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邏輯,它以純粹、直接、明了的方式闡明了歷史的本質。但是,把這一本質還原到現實,不能如黑格爾那樣直接把邏輯環節的范疇作為現實歷史的階段,而要像馬克思主義那樣,理論聯系實際,在指導實踐中彰顯理論邏輯的力量?,F實的歷史不會違背客觀規律,這正是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具有堅定信仰的科學根據;但現實的歷史必然會出現與本質、規律并不直接吻合的復雜情況,這就必須面對現實,運用理論回應挑戰。
概括地說,研究歷史問題堅持唯物史觀,既包括用唯物史觀闡明一些似乎與唯物史觀相悖的歷史現象,也包括從各種新近發現的史料和相關研究中不斷獲得豐富唯物史觀的養分。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就有力地表明,他“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并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迸c此相應,傅立葉也通過歷史大視野抓住了資本主義的要害,他“最了不起的地方表現在他對社會歷史的看法上。他把社會歷史到目前為止的全部歷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蒙昧、宗法、野蠻和文明。最后一個階段就相當于現在所謂的資產階級社會”,斷言“文明”的外衣掩蓋不了其“對抗”和“無法解決的矛盾”。恩格斯因此認為“傅立葉是和他的同時代人黑格爾一樣熟練地掌握了辯證法的?!庇纱丝梢?,堅持唯物史觀實際上要求具有真正開放的學術視野和吸收一切優秀研究成果的學術綜合能力。
二、 人類文明的悖謬和文明形態演進的特點
由于人類進入“文明時代”與階級的劃分同步進行,這就注定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不是一個純粹、線性的過程,而是在悖謬中演進。就是說,這是一個前進與倒退、自由與奴役、富裕與貧窮、解放與枷鎖相互交織的復雜過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于文明時代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它的全部發展都是在經常的矛盾中進行的。生產的每一進步,同時也就是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況的一個退步。對一些人是好事的,對另一些人必然是壞事,一個階級的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對另一個階級的新的壓迫?!?/font>這種錯綜復雜的相互交織,致使人們在對人類文明的判斷上,容易各執一端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從而發生根本性的誤判。
核心問題是物質生活生產的發展、社會交往方式的變革和人的自主類型的更新,能否達到歷史的、具體的統一;問題的關鍵是歷史活動評價的生產力標準和道德評價標準,如何體現辯證統一?許多文明社會的成果,都不能簡單地以好壞、善惡去評價,它們都只具有“歷史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惡”,如階級、國家、私有制等。驅動文明發展的力量,也不是訴諸于“善”“惡”的人性解釋就能解決,而必須著眼于超越抽象道德判斷的物質生產活動的客觀要求,在客觀必然性基礎上闡發真理標準和價值尺度統一之可能。否則,必然誤判恩格斯關于“在黑格爾那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表現形式”的論斷。文明的悖謬決定了人類文明演進的特點,以及對其進行把握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 必須于兩極對立中把握文明時代的成果
許多思想家都看到了文明發展的內在矛盾。例如,傅立葉就認識到:“文明時代是在‘惡性循環’中運動,是在它不斷地重新制造出來而又無法克服的矛盾中運動,因此,它所達到的結果總是同它希望達到或者佯言希望達到的相反。所以,比如說,‘在文明時代,貧困是由過剩本身產生的’?!?/font>但是,僅證明其存在悖謬還不夠,還需要確立一個為文明定性的客觀標準,以解決文明發展有無方向、有無規律這一根本,否則我們將徘徊在無盡的茫然中。馬克思的偉大,就在于他透過當時籠罩在資本主義大工業上面諸多或贊美或詛咒的對立評價,從多重性中把握了它的歷史本質。
之所以把生產方式作為衡量文明發展的根本尺度,是因為只有這一標準,才是奠定歷史研究科學基礎的唯一可能。歷史研究的對象是活動的人,作為歷史觀意義上的科學對象,必須既體現人的本質,同時又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物質生產方式,不僅是人運用自身的自然與外部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客觀物質力量,而且是體現了人自身狀況的“人的本質力量”?!肮I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font>“在這里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使自己對象化,為自己創造人的生活的條件。”可見,唯物史觀所確立的生產力標準,并不是“價值無涉”的純客觀判斷,而是內含著與人的解放、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的價值取向。物質生活生產的發展,從根本上奠定了人的發展的條件與空間,同時也不斷地更新了人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內在地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需要的生產和再生產,以及精神的生產和再生產,5種生產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彼此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把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生產力標準和道德標準截然對立的觀點,不能成立。
當然,人類文明進步的兩種尺度的統一絕非一目了然,而是表現為相互沖突的兩極,表現為難以協調的對立。例如,資本主義大工業及其雇傭勞動制,并沒有表現出勞動者的“自由勞動”狀態,相反,它表現出的是勞動者的“物化”,勞動力成為商品。因此,如果沒有開闊的歷史視野,就要么屈從現實,無條件贊美工業,要么用“異化”作反現實的批判,不能科學地看待資本主義大工業。從唯物史觀出發,從資本主義大工業中剝離出社會化生產力,從而超越資本主義,就要“不是按照工業目前對人來說是什么,而是按照現在的人對人類歷史來說是什么,即歷史地說他是什么來看待工業;所認識的就不是工業本身,不是它現在的存在,倒不如說是工業意識不到的并違反工業的意志而存在于工業中的力量,這種力量消滅工業并為人的生存奠定基礎。”這段話是馬克思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關系的最初表達,即把資本主義大工業及其雇傭勞動制,看作人的本質力量(“生產力”)發展史的特殊形式和必經階段,揭示了工業作為屬人的力量和同時作為奴役人的社會形式的兩重性。這里的精髓是揭示了人的成長,生產力的發展所必須經歷的歷史辯證法。
因此,人類文明演進的對抗性,要求我們必須看到每一文明成果的兩重性及其實質,既不能各執一端,也不能折中主義。比如國家,這是維護少數統治者利益的特殊公共權力,是剝削階級剝削廣大人民的工具和有機構成,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曾一針見血地斥其為社會的“累贅”“寄生蟲”。但是,“文明時代以這種基本制度完成了古代氏族社會完全做不到的事情……鄙俗的貪欲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如果說在文明時代的懷抱中科學曾經日益發展,藝術高度繁榮的時期一再出現,那也不過是因為現代的一切積聚財富的成就不這樣就不可能獲得罷了?!?/font>這個論述表明,盡管我們看到了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制度下文明成果獲得的卑俗,但還是不能止步于道德上的憤慨。必須看到隨著財富的積累,推進科學、藝術的發展,必然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所以其歷史進步意義是基本面。堅持唯物史觀,就是要從歷史大視野抓住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和基軸。
同時,我們也并不因此而認為不同時期各類對于私有制、國家權力的道德批判毫無意義。歷史發展的曲折性表現之一,就是人類各個領域進步的不同步,甚至還會出現文明時代進步過程中相對于原始社會的某些道德或社會權威方面的退步。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時代最有勢力的王公和最偉大的國家要人或統帥,也可能要羨慕最平凡的氏族酋長所享有的,不是用強迫手段獲得的,無可爭辯的尊敬。后者是站在社會之中,而前者卻不得不企圖成為一種處于社會之外和社會之上的東西?!?/font>對于人類文明演進中的消極方面的深刻揭露,是階級斗爭的一種表現,也是推進文明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正是文明進步的這種對抗性,推動著社會變革和社會革命,促進社會基本矛盾的轉化和解決。唯物史觀不僅始終站在真理性認識的高度,也始終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2. 必須用體現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歷史辯證法把握文明發展的趨勢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重要區別,就是既不排斥偶然性,不把歷史看作單線條、直線式的過程,又不聽憑偶然性擺布,排斥必然性,而要從紛繁復雜的歷史偶然性中牢牢把握歷史的必然性,即客觀規律和基本趨勢。一元、一致、一體,滾滾向前,這是就歷史的本質、規律而言,是理論邏輯;而多點、多面、多線條,曲折跌宕,則是現實過程,是實踐邏輯。兩者的統一性在于“條條大路通羅馬”。歷史總有統一的發展方向,人類總有共同的現實需要,但如何走向這個方向、實現這個需要,則沒有統一的模式,而取決于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形態能否走出符合自身特點的道路。
人們在歷史研究中容易忽視偶然性背后的歷史必然性,容易自發地從經驗、實證的方法出發,關注歷史的英雄(帝王將相)、習俗(婚喪嫁娶)、祭祀(宗教禮儀)、事變(興替存亡)等現象,并大體落腳到人性、觀念、道德等偶然性因素,是有深刻緣由的。從根本上說,這是“自然必然性”轉化為“歷史偶然性”而排斥歷史必然性的結果。在自然領域,現象和本質、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沒有鴻溝,因此,人們認識自然規律,運用經驗的方法從現象的研究中就能獲得。社會歷史領域則不同,由于以往歷史活動中的必然性都以不受人們控制的盲目方式發揮作用,歷史必然性成為外在于人的“自然必然性”,表現為無法捉摸的歷史偶然性。這樣,人們無法以實證的方式通過歷史偶然性研究,得到歷史必然性的認識。這就是康德關于現象和“自在之物”存在鴻溝的深刻背景。恩格斯透徹地揭示了歷史規律何以“自然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迫使人們接受的根源,指出:“一種社會活動,一系列社會過程,越是超出人們的自覺的控制,越是超出他們支配的范圍,越是顯得受純粹的偶然性的擺布,它所固有的內在規律就越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這種偶然性中去實現自身。這些規律也支配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偶然性……商品生產的這些經濟規律,隨這個生產形式的發展階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總的說來,整個文明期都處在這些規律的支配之下。”所以,受偶然性支配的歷史過程,不是證明了歷史領域沒有客觀規律,而是表明歷史研究要成為科學,比自然科學獲得規律性認識更為復雜。不懂歷史的辯證法,就無法透過歷史偶然性發現歷史規律性。
透過偶然性把握歷史必然性,需要弄清必然與自由的歷史辯證法??陀^規律作用于人的方式有兩種:盲目作用的外在必然性和自覺利用的內在自由。但是兩者并非截然對立,其作用方式取決于人類自身的狀態。“黑格爾第一個正確地敘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font>也就是說,客觀規律是盲目作用還是自覺利用,取決于人類對于規律的科學認識。所以,無論是面對自然還是面對社會,人類的歷史都是一部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化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但是,“文明時代”對于“必然”的認識多了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階級利益”?!啊枷搿坏╇x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币鎸τ谒枷胝J識的作用可以是正向,也可以是反向。順應歷史潮流的立場有助于真理性認識的獲得,而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立場則會拒斥科學真理。因此,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世界觀方法論至關重要。這樣,人類從“必然王國”不斷向“自由王國”轉化的歷史,又呈現出兩個明顯的階段,即整體上處在規律盲目作用的“必然王國”的文明社會,和開創人類自覺創造歷史的“自由王國”社會。當然,當人類終結文明社會“史前史”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并沒有終結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轉化的歷史。只不過此時已經不再存在狹隘的階級利益對于真理的遮蔽的情況,因而這種轉化就成為一個純粹的認識過程。
透過偶然性把握歷史必然性還要弄清自然必然性和人類主體性的歷史辯證法。歷史必然性既不能否定自然必然性,又不能否定人類主體性。這就既不能最終從觀念、人性、道德上回答時代之問,而要著眼于人類創造歷史的客觀需要與可能,著眼于歷史的進步趨勢;又不能陷入歷史宿命論,把對于歷史進步過程中的丑惡所做的道德批判視為無謂之舉,更不能否定因階級分化而引發的階級斗爭。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有客觀判斷,沒有道德評判的觀點是站不住的。
因此,必須確立以社會形態為基礎的人類文明研究。以生產關系為內核的社會形態是最基本、最本真、最純粹的文明形態,是反映人類文明形態規律性演進的科學范疇。它既抽象出不同的國家、民族、文明的共同點,符合科學對象的重復性、客觀性要求,從偶然中發現了必然,又表現了人的歷史主體地位,以人和人、人和自然關系的矛盾運動展開,從人的歷史活動中揭示了“自然歷史過程”;既闡明了文明社會在內在對抗中曲折前進的“史前史”性質,又揭示了人類必然走出文明困境的歷史趨勢,指明了資本主義作為文明形態拐點的歷史價值?!按篌w說來,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因此,人類社會的史前時期就以這種社會形態而告終?!?/font>總之,善于通過歷史偶然性去發現歷史必然性,是必須堅持的原則。
3. 必須從文化傳統和社會形態的有機統一上鑒別文明形態
我們對于“文明形態”的理解,不同于從“文明史觀”出發的湯因比。他把“文明類型”視為介于民族國家和人類之間的歷史研究等值的基本對象,含21個正常樣板和5個衰亡的樣本。他的正確方面在于確立了各種文明之間的平等存在價值,沒有任何文明可以藐視其他文明;他的錯誤方面在于脫離社會形態和民族國家的“文明形態”,必然夸大宗教等因素的歷史作用,而它們并不能單獨成為歷史研究的科學對象,因為它們不是有機的歷史實體,沒有歷史,沒有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這就是說,只有以物質生產方式為基礎的歷史形態,才有真實的歷史。
因此,社會形態和民族國家是兩個研究歷史的科學視角。社會形態的著眼點是現實的人類,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民族國家”的著眼點是具體的民族,揭示各國如何走自己的路。社會形態是對于人類歷史規律性演進的本質揭示和理論概括,側重表明歷史依次更替的進步趨勢,是不同國家、民族、文明發展的共性。但是,現實中每一個國家體現這一歷史規律的道路千差萬別,不可能是同一個模式。民族國家的研究就是更貼近每個民族現實發展道路的概念,突出了不同國家發展的特殊性。概括地說,社會形態是以人類歷史為對象的科學抽象,而民族國家則是以現實道路為對象的理論闡發。但是,兩者并非各自獨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有機統一的整體?!拔拿黝愋汀本褪墙沂具@一有機聯系的科學范疇,統一的紐帶是文化傳統。
社會形態中的文化,是作為反映經濟基礎的觀念上層建筑,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它不僅與其為之服務的經濟基礎同性質,有先進落后之分,而且不同制度的文化之間還存在著除交流、交融外的交鋒。文化斗爭是階級斗爭的三大形式之一。而文明形態中的文化傳統,是沉淀在文明成果中的精神內核,成為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的精神血脈。因此,解讀文明形態一定要著眼于社會形態和文化傳統相統一。“文明形態”不管如何千差萬別,總是不可能完全偏離社會形態的大框架,體現了歷史發展過程的統一性;而“文明形態”的千姿百態,則是積淀在現實道路開拓中的文化傳統的表現,體現了歷史發展過程的豐富性。
文化傳統在“文明形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首先,它構成民族的文化血脈,通過最深沉、持久的價值追求,成為民族凝聚力的強大源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歷經五千多年而從未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其最深厚的根源就在于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愛國主義傳統?!皻v史深刻表明,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font>正是這種強大的愛國主義傳統,使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念深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成為攻不破、摧不垮的萬里長城。其次,它孕育了民族的文化基因,決定了文明傳播和交流的基本方式。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滾雪球般”的拓展中形成的,但其最大特色在于這一文明的拓展過程主要不靠征服和掠奪,而靠非征戰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交融。正如習近平所概括的:“回顧歷史,支撐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撐5000多年中華文明延綿至今的,是植根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庇H和交往,世界大同,和合共生,這正是中華文明強大生命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當代價值的體現。中華文明的優秀文化傳統一旦融入時代潮流,必然為當代人類文明走出困境作出開創性的貢獻。
社會形態對于文明形態的制約如下:第一,它決定了“文明形態”的生命力和前途。湯因比正確地把挑戰與應對作為文明進化的動力,把僵化作為文明解體的根據。但是,他沒有看到最大的挑戰是如何順應歷史潮流、融入時代發展,最大的僵化是精神發展脫離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因此,他不僅夸大了宗教的歷史作用,而且把它視為當代人類文明衰敗的拯救者,從而根本偏離了人類文明的大道。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形態是判斷文明進步的基礎的觀點沒有過時。我們確定的文明古國,就是因為生產方式先進而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國家;我們講近代以來我國落后了,就是因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礙了我們趕上工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的歷史潮流;當代人類文明發展遇到的種種挑戰,從根本上說是經濟全球化的矛盾。無論從世界的還是一國的視角,順應歷史潮流都是文明存亡、進退的根本。第二,它決定了文明形態的轉型和基本走向。社會形態奠定了“自然歷史過程”,也揭示了人類文明進化的軌跡。從根本上說,人類物質生產方式的兩次飛躍,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兩次轉型和飛躍:其一是借助資本的無限擴張活力,社會生產力由此而躍升為社會化生產力。資本用世界市場的力量打破各民族的地域分割,促進生產力要素在更廣闊范圍不斷地進行優化組合;資本用永不停頓的變革解放生產力,用永不停滯的創新發展生產力;資本用雇傭勞動的方式“解放”勞動者,使之成為與資本一樣,可以“自由”流動、“自愿”出賣活躍要素。資本主義開創的社會化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生產力發展的一個質的飛躍,開創了人類文明的“世界歷史”階段。在社會化生產力形成之前,各個文明形態相對封閉,文明興亡受偶然性的擺布明顯,包括不可控的自然災害、外來因素。即便是較為直接反映歷史規律的階級斗爭,也呈現出復雜情況,很難從中梳理出歷史的主線。正如《共產黨宣言》所述的:“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font>而進入自資本主義始的“世界歷史”后,“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贝送?,“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瘪R克思主義的誕生,標志著人類文明由此開始了向認識客觀規律、自覺創造歷史的轉折。
其二是借助經濟全球化引領力的轉變,社會化生產力由此而開始向全球化生產力躍升。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歸宿必定是全球化生產力,從根本上奠定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客觀基礎。因此,“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font>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引領力從一開始就是由資本任性逐利主導的,而由于南北分化的加劇,生態、氣候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嚴重,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進入21世紀,以生產力的全球化為特征的經濟全球化,要求世界根本改變以資本任性逐利為驅動力,以零和博弈、叢林法則為規則的發展模式,而是以人類共同利益引領,開拓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追求的發展道路。“人類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這些問題,關乎各國利益,關乎人類前途命運?!边@不僅是發展道路的選擇,而且還是人類文明形態的更新。
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人類文明新形態
當代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從狹義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開創的社會主義模式,從廣義說,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百年奮斗的根本成就,也是將一以貫之地接續奮斗的偉大事業。習近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初就指出:“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我們要了解當代中國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在哪里,新從何來?必須深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歷史震撼力。在成立后的一百年里,中國共產黨就領導中國人民奪取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一個百年前滿目瘡痍、一窮二白、山河破碎、任人宰割的國家,在迅速醫治好戰爭瘡傷,建立并不斷鞏固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不僅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了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而且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了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天辟地、翻天覆地、改天換地,新中國讓世界一次又一次地驚愕:這還是過去那個貧窮落后的中國嗎?這還是過去那個“一盤散沙”的中國人嗎?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震撼產生關注度:“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他們想了解中國,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等等?!?/font>這表明,由震撼引發的對當代中國的高度關注,必然導向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歷史魅力。當代中國的魅力,在于不斷創造出奇跡:在裝備極其落后、實力相差懸殊的條件下一再戰勝包括日本侵略者、美國糾集的所謂“聯合國軍”在內的強敵,不斷創造以弱勝強的奇跡;不靠搭便車,更不靠欺壓掠奪他人,而靠自身的團結奮斗,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的復雜發展環境中,一再創造出包括成為2020年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最早控制住疫情并取得抗疫、發展雙贏在內的化危為機的奇跡。魅力就是吸引力,但我們不需要“獵奇”,而需要從中發掘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力:“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font>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歷史必然性。堅定不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建設一個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先進政黨的必由之路;以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的黨為政治核心,把順應時代潮流和以人民為中心在實踐中有機統一,是喚起民眾、獨立自主、團結奮斗、走出屬于自己道路的開拓者的必由之路;在社會自覺力量的領導下,取得政治獨立和民族解放,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和國家發展基礎,再借此參與國際競爭,全面融入全球發展,是既希望實現現代化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后發展國家的必由之路。“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我們必須不斷推進的偉大事業,又是我們開辟未來的根本保證?!?/font>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在這一道路的不斷開拓中創造出來的。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消除了“文明時代”的內在悖謬,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人類的文明時期是伴隨著階級的劃分而存續的,因而始終存在著巨大的悖謬:文明進步與壓迫、奴役、剝削不可分割,財富的增長以犧牲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少數人的幸福建立在多數人的痛苦之上。恩格斯認為,這種狀況的根子在剝削制度,“隨著在文明時代獲得最充分發展的奴隸制的出現,就發生了社會分成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的第一次大分裂。這種分裂繼續存在于整個文明期。奴隸制是古希臘羅馬時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個剝削形式;繼之而來的是中世紀的農奴制和近代的雇傭勞動制。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三大時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公開的而近來是隱蔽的奴隸制始終伴隨著文明時代”??梢?,消滅剝削制度是走出文明時代困境的必由之路。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font>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消除兩極分化、堅持共同富裕是其制度本質。這一制度為我們走出人類文明時代的悖謬奠定了基礎。國家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世界發展,堅持以人類共同利益為基礎,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發展,以文明多樣性及其相互平等為遵循,堅持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第一,走出“兩極分化”的文明困境。社會的階級劃分,兩極分化有其歷史合理性,因而只有具備一定的歷史條件才能消除,決定性的條件是生產力發展達到較高的水平。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這種較高水平的生產力的標志,就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致使人類已經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吧a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從客觀前提和實際可能出發,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
現在的問題是,今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已具備了消除“兩極分化”的生產力條件,而其貧困問題卻始終存在,且有加劇之勢頭。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6世界就業社會展望報告》統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的相對貧困人口都有所增長,平均達到總人口的22%,而在美國則已接近其總人口的1/4。這就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貧困問題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兩極分化、保持失業(貧困)人口既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最大限度攫取剩余價值的必然結果的論斷。因此,消除“兩極分化”、解決貧困問題,本質上是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是國家制度根本屬性的改變,也是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轉變。
引人深思的是,盡管中國今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行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及美國的1/5,卻已經在2021年不打折扣地消除了絕對貧困人口,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有人懷疑我們劃分絕對貧困人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標準低,但這站不住腳。因為我們的標準是現行的國際通用標準,況且國內生產總值(GDP)不能說明一切。事實證明,同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我國對于主要解決基本溫飽問題的困難群體,其實際購買力要遠超出幣面價值,加上社會的各種關愛,他們的獲得感絕不亞于其他社會群體。毫無疑問,中國的脫貧標準并不低。實際上,答案只有一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于資本主義之處,就在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利益導向決定了解決貧困問題的不同思路和結果。
西方把貧富分化視為人的自然差別,因而把維護這種分化視為保持社會活力、促進公平競爭的前提。它們絕對不會從生產方式層面改變壟斷資本與絕對貧困共存的利益格局,在根本上堅持只從二次、三次分配層面進行修修補補,當然始終解決不了貧困問題在所必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盡管我們底子薄、發展經濟壓力大,但還是始終把共同富裕落實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全過程。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利益分配導向,嚴防資本壟斷和無序擴張,把消除絕對貧困上升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突出位置。在勝利開啟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今天,黨中央又明確部署了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的具體安排?!肮餐辉!钡膶崿F,將終結文明時代一部分人的幸福以犧牲多數人為代價的困境。
第二,走出“國強必霸”的文明困境。人類“文明時代”悖謬的又一表現,即新興大國總是通過和守成大國間的戰爭,才能完成超越更替,此亦所謂“修昔底德陷阱”。這實際上是階級社會文明進步的國際模式,在貪欲的驅動下,征服是階級社會財富積累和文明進步的基本方式?!拔拿鲊摇苯y治階級的一己之私,即建立國際霸權以獲取特殊利益,或煽動民族情緒以轉移國內矛盾,使得它們總是要通過戰爭來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梢哉f,盡管表現方式有所不同,但剝削階級國家的不平等,使之必然與奴役、壓迫、戰爭相聯系則是無疑的。列寧在20世紀初做出的“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的論斷,至今沒有過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崛起,中斷了“文明時代”文明演進的慣性,開創了和平發展的新模式。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即堅持共同富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只能內靠團結奮斗,外靠和平發展;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在今天的弘揚與實踐。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font>堅持和平發展,踐行國強不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文明新形態的突出特征。
也要看到,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無疑體現了當代人類文明的方向,但以階級社會為基礎的人類“文明時代”還遠未成為歷史。換言之,“文明社會”的積弊還普遍存在,還在支配著人們的思想行動。冷戰思維、單邊主義、霸權主義至今仍在肆虐,不僅因為資產階級政客利令智昏,而且在于“贏者通吃”“弱肉強食”的資本邏輯長期支配著人們的頭腦。因此,總有各種輿論“力挺”美國霸權行徑,懷疑中國和平發展的誠意,并制造種種中國搞霸權、搞“新殖民”的所謂“證據”。毫無疑問,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成長,必然要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
第三,走出“文明沖突”的文明困境。以階級社會為依托的“文明時代”,伴隨著國內國際各種矛盾的對抗,表現為各種宗教間征伐的“文明沖突”也在所難免。因此,“文明沖突”的要害不在宗教自身,而在階級斗爭和強權政治,其中最高的表現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殖民??梢?,所謂“文明沖突”是表象,停止在這一表象上就是為西方殖民主義的罪惡開脫。對于我國學界來說,重要的是堅決拒斥那種視馬克思為“西方中心”“文明優越”論支持者的謬見。
這種觀點把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依次演進思想曲解為單一直線的社會進步,因而處于這一演進高端的資本主義就獲得了強行擴張自己制度的合法性。于是,侵略變成了“文明教化”,而反抗侵略則被污蔑為“愚昧、野蠻”。這是在我國一度甚囂塵上的歷史虛無主義的重要支撐。但是,馬克思從來不認為“文明社會”的進步是無條件的,不能用進步的方面掩蓋其落后甚至野蠻的方面;馬克思更沒有給以侵略者們把所謂“文明”強加于別國的行徑留下任何借口。在馬克思看來,近代以來的西方殖民侵略,對于被侵略民族沒有任何進步意義。他指出,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印度人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就使他們現在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使不列顛統治下的印度斯坦同它的一切古老傳統,同它過去的全部歷史斷絕了聯系”。西方的殖民侵略是典型的種族滅絕,毫無進步可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中華文明新形態,是在平等交往、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中形成的文明體系。它強調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否定單一化的所謂“西方文明普世”論;它主張不同文明平等共處,交流互鑒,反對凌駕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西方文明優越”論;它主張相互學習,開放交流的文明發展之道,反對恃強凌弱、強加于人的“文明沖突”論。這一文明形態秉持以下基本理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font>這是走出階級社會文明困境的人間正道。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直面當代人類文明的困境,具有實踐引領力
今天的世界正處在動蕩變革期。一方面是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持續推進,另一方面是全球性威脅挑戰日益上升,尤其是單邊主義、強權政治在不斷制造事端。中國開創的文明新形態,有效應對了現實的挑戰。
第一,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正本清源。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但長期以來被西方壟斷。似乎只有個人主義傳統的國家,才有自由民主的傳統,而以家國為本的東方國家只有專制主義傳統。在西方意識形態的詞匯中,只有西方模式才是現代國家,而其他的都是傳統國家,因此,現代化必須西化。這種觀點在我國也常有表現,需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
其實,個人主義傳統下個體本位形成的“西式”民主,只是民主的形式之一,而對被其強行推廣的國家而言,是一種“劣質民主”,并不具有普適性。對于以家國為本體的國家,民主并非“投票民主”,而是民眾在國家中的實際地位。按這樣的尺度,中國等東方國家就絕不是只有“家長制”“一言堂”傳統,而是有著深厚的民主正義傳統?!懊褓F君輕、政在養民的民本思想”“法不阿貴、繩不撓曲的正義追求”就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民主性精髓。這一傳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上升為中華文明的全過程民主,即全民參與,為了全民,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利益。這就從根本上澄清了長期遮蔽歷史真實的資產階級思想迷霧。
第二,對經濟全球化動力的正本清源。“文明社會”的內在沖突,源自私有財產不斷激刺膨脹的貪欲。它不僅導致了財富和貧困同步積累,而且導致了與物質生產進步同時出現的人的發展困境?!氨伤椎呢澯俏拿鲿r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起推動作用的靈魂;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單個的個人的財富,這就是文明時代唯一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目的?!?/font>這一歷史活動孜孜以求的目的,在資本任性逐利引領的經濟全球化中達到登峰造極。日益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挑戰,包括氣候、貧困、暴恐、種族歧視等,表明經濟全球化必須順勢調整。人類不能再聽憑不斷惡性膨脹的欲望支配,財富增長不能再犧牲人的全面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要超越“文明社會”以私有化和貪欲為目的的驅動力。
資本逐利捆綁上了人的自利本性,因而似乎天經地義。超越資本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必須結合新的歷史發展,澄清人性問題上的西方意識形態話語迷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性是客觀規律在人的發展中的歷史積淀。因此,人性是有方向的變化過程,即人通過勞動不斷擺脫動物性而獲得自由;不是人性創造歷史,而是歷史改變人性;資本體現的人性終將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被超越而成為歷史;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的“人類大同”,是自由個性的時代,是人類“史前史”的終結、真正的人的歷史開端。迄今為止的歷史發展,完全證明了馬克思主義人性理論的真理性?!叭祟惷\共同體”的主張和方案之所以在當今世界廣受歡迎,表明隨著各國共同利益的不斷擴大,狹隘的自利最大化(贏者通吃)也逐漸被命運與共、合作共贏超越。這就是今天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第三,對人和自然相統一的正本清源。“文明社會”財富積累的又一內在矛盾,就是以掠奪的方式開發自然,導致發展和環保的沖突、人和自然的對立。把犧牲環境、兩極分化視為現代化的必要代價,否認其制度屬性,是西方意識形態制造的迷誤。有的西方學者認為: “發生這種過程的兩個主要原因在于技術和人口,而不是社會和政治原因?!钡邱R克思主義已經從理論上闡明,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通過市場短期行為,獲取超額利潤,是生態危機的根源。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的統治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在資本的眼里,自然界只是其予奪予取的對象,只是“錢袋子”“取款機”,而環境問題就是其對于自然界的這種蔑視所受到的懲罰。
中國開創的文明新形態,從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上表明:人和自然的對立,實際上是階級社會人和人相對立的延伸,只有在解決社會對抗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經濟和環保并非“魚和熊掌不可得兼”,只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能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問題歸根到底是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必須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意識,這就從根本上澄清了現代化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探路終結人類“史前史”,具有無比廣闊的未來
人類文明新形態立足超越階級社會,探索走向共產主義未來的現實途徑,因而具有廣闊的前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font>階級消滅、國家消亡、民族融合,將是階級社會消失的幾個特征。但是,走向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路徑,馬克思沒有也不可能闡明。這正是中國開創的文明新形態的特殊意義。
第一,特殊公共權力向社會的回歸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國家隨著階級的產生而出現,也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但是,這個自行消亡的國家不是資產階級的所謂“現代國家”,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梢钥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家消亡觀點的實質,并不是公權力的大小,而是從特殊的公共權力如何向社會的回歸。從世界社會主義的實踐看,由于社會主義首先在一些經濟社會不發達的國家勝利,加上占據優勢地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打壓,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職能在很長一個時期不但不能削弱,還要繼續加強,然而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并不因此可以停滯。從政治上看,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就是防止社會主義政權腐敗變質的問題,即把原本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殊公共權力,改造成服務于人民的社會權力。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探索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時代課題的過程中,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歷史充分證明,西方的多黨制的“政黨輪替”不過是“維持現狀”,即維護現有的既得利益格局,根本無法解決權力的腐敗和凌駕社會。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從人類文明發展看,這揭示了國家權力回歸社會、回歸人民的具體路徑。
從形式上看,西方的政黨制度是大眾的、民主的,而實際上以“孤立的”個人存在方式組成的,大多數是松散的、被控的、“沉默的”大多數,特殊的少數“個人”始終是操縱者,因而本質上是反人民、反民主的。而中國共產黨一直被西方以“專政”“威權”加以攻擊,而實際上,建立一個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黨,只有靠自己的犧牲精神和服務行為,才能真正融入人民之中。它要了解人民、代表人民,組織人民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因而是真正大眾的、民主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既是政治領導者,又是科學的決策者和忠實的執行者;9 500萬共產黨員既是垂范的先進分子,更是實干的普通大眾。正是通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國家這個有凌駕于社會之上本能的特殊公權力,正穩步地向為人民所擁有的社會公共權力回歸。
第二,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民族發展之道。民族是伴隨著國家出現的歷史現象。但是,雖然階級的劃分和國家的形成從本質上規定了民族,然而民族問題卻因為涉及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等,要遠比階級、國家問題復雜。資本主義長期統治下制造的民族隔閡、族群對立,使歷史舊烙印未除,現實新烙印又添。
中國開創的文明曙光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成功建設,為民族發展提供了現實的藍本。中華民族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56個民族同構的民族體,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本特點是一體多元。共同體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大家庭誰也離不開誰的共同利益,是不同民族一律平等、相互學習、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民族關系,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統一,是追求美好生活和促進世界大同的統一。在這一基礎上,各民族的語言、風俗、文化特色等,都能繼續保留并發揚光大。
中國開創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向世界宣示了當代人類文明的共處之道:第一,各種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下、優劣之分;第二,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正常生態,是人類進步的源泉;第三,平等包容、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動力;第四,維護每一文明的獨特性,反對生搬硬套、強加于人,是當代文明發展的著力點。第五,“西方文明優越”論是西方霸權主義制造世界沖突的借口。開創了文明新形態的當代中國,則充分展示了“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保ㄗ⑨屄裕?/font>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
網絡編輯:張劍
來源:《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