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精神現象,但在各國呈現出較大差異,即使是在英國,主流政治家、學者和普通大眾等也對愛國主義持有不同的態度和立場。
一、英國政治家的愛國主義觀
愛國主義在英國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英國政府對愛國主義的態度較為模糊,有時甚至自相矛盾。但是,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領導人講話等都表明英國政府和主流政治家很重視培育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甚至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他們會明確倡導和推崇愛國主義。
培養公民的國家歸屬感和對國家元首的忠誠是英國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的基本要求。在英國,有不少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都對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及歸屬感等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問題有明確規定。比如,2002年頒布的《國籍、移民和庇護法》規定,凡是申請成為英國籍公民的人都需要證明他們對英國的語言、文化、民族以及生活有足夠的認知和理解。滿足以上條件之后,申請人還必須參加考試,以便擁有對英國日常生活、政治法律體系、就業、平等、公平、正義等方面的常識。其中,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以及掌握程度是衡量其是否形成國家身份認同感的重要因素。2004年,英國政府開始實施新公民的入籍典禮政策,并提供了宣誓環節的誦讀內容,要求入籍者忠實和忠誠于女王陛下伊麗莎白二世、她的繼承人、忠于聯合王國等。時任內政大臣戴維·布蘭科特(David Blunkett)解釋說,“之所以舉辦入籍儀式,是為了讓英國公民這一身份變得有神圣感和莊重感,而不是簡單地走行政程序”。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還于2008年3月12日推出一項新的教育政策,要求所有的英國畢業生在離校之際都要宣誓效忠女王和國家,要求學校增強學生的國家歸屬感,以此加強對年輕人的愛國主義教育。
頻繁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是英國政治家對愛國主義相關議題高度關注和重視的原因之一。21世紀初,美國“9·11”事件震驚了世界。隨后,英國國內也相繼發生了幾起恐怖襲擊事件。比如,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發生多起爆炸襲擊,在英國社會引發了廣泛關注和激烈討論。在英國官方看來,之所以出現此類民族和宗教矛盾,并引發暴力沖突,是因為未能形成統一的英國公民身份認同。政府官員隨即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強調國家團結一致的重要性。比如,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2006年以英國首相身份發表第一次公開講話時,就呼吁國家保持團結一致,并提議英國每年應當在固定時間舉辦關于英國公民身份認同感的宣傳慶?;顒?。他認為,在英國這樣一個擁有眾多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國家,公民擁有統一的國家身份認同非常有必要。因此,政府將采取更多措施,強化英國公民的國家榮譽感和歸屬感。這表明,在英國政治家眼中加強國家認同感教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近年來,英國工黨部分議員積極主張借助愛國主義維護黨的形象,并呼吁工黨應當表現得更為愛國。工黨是英國兩大主要執政黨之一,但近年來在英國社會的支持率呈現下降趨勢,工黨議員數不斷減少。為了保住工黨長期以來的地位,有些政治家把關注點轉到了愛國主義上。例如,工黨政治家麗貝卡·隆·貝利(Rebecca Long Bailey)在2019年12月曾提議,要逐步喚醒工薪階層的愛國情感。她指出,“英國工人階級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歷史傳統,這一情感是建立在團結以及為每個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而自豪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為了工黨能夠贏得勝利,我們必須以適合現代英國的形式恢復這種進步的愛國主義和團結精神”。工黨議員利亞姆·伯恩(Liam Byrne)認為,愛國主義是一種精神紐帶,能夠增進彼此連接、促進團結和合作,減少沖突和暴力。因此,為了能夠在選舉中獲得勝利,工黨就有必要培育和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發揮其凝聚人心的作用。為了挽回工黨在議會中失去的席位和提升工黨的公信力,工黨議員約翰·希利(John Healey)指出:“我們不能忽視國土和愛國主義的力量。當世界各國日益出現分裂并急劇影響我們的歸屬感時,我們的城鎮和我們的國家就變得更加重要了。左翼團體最為成功的那些實踐活動,都體現出了為國和愛國的情懷和宗旨”。
也有部分工黨左翼政治家以前對愛國主義相關話題和活動采取回避或反對立場。在他們看來,愛國主義要么毫無意義——是對出生地形成的一種非理性的情感,要么具有危險性——引發好戰或排外的情感或行為。這種態度受到了諸多政治家、學者和媒體人的批評。例如,英國大文豪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曾批評過左翼知識分子對愛國情感的無知,并且認為愛國主義本身具備非凡的力量,對于一個聯系日益緊密的社會來說不可或缺。2021年2月,“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智庫負責人桑德·卡特瓦拉(Sunder Katwala)公開反駁了一些工黨左翼人士認為愛國主義很危險的看法。他強調,愛國主義是促進國家穩定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并勸告左翼政治家盡快接受這一趨勢?;谕饨鐗毫椭\求自身發展的需要,工黨越來越關注和重視愛國主義,曾計劃在一項政治活動中加入愛國主義的元素,包括懸掛國旗等。
由上可見,英國政府和主流政界對愛國主義基本持肯定和支持的態度。誠如卡特瓦拉所言:英國“政府雖然嚷著要把英國建設成為一個堅定維護人權、在世界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國際化大國。但是,他們仍然期望學校課程要多關照英國自身的歷史,而不是世界歷史,并且認為英國兒童需要了解國家的歷史,然后才能準確把握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對英國來說,更重要的是放眼國內?!笨偠灾?,英國政府和主流政治家對愛國主義的重要性是有共識的,他們在政策安排和具體舉措上都或明或暗地顯示出利用愛國主義維護國家團結和穩定的目的與意圖。
二、英國學者、中小學教師和部分媒體的愛國主義觀
在英國,多數學者對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持謹慎、甚至否定的態度。事實上,愛國主義在英國學術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尤其是關于學校倡導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在教育哲學領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英國學術界對愛國主義教育是否具有正當性還未達成共識,雖然學者們也意識到培養愛國情感具有增強社會凝聚力等功能和作用,但仍然有眾多學者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擔憂和疑慮,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邁克·漢德(Michael Hand)和喬安妮·皮爾斯(Joanne Pearce)指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會導致他們相信某些虛假或夸大的宣傳和言論,提倡愛國主義會不利于非英國國籍的學生。他們說:“愛國主義好像只是那些作為英國人的白人才特有的東西,當我們去討論構成英國人的屬性和特征時,容易導致民族分歧?!辈剪斔埂た诸D(Bruce Carrington)和杰夫瑞·肖特(Geoffrey Short)也主張,“應該鼓勵兒童拒絕對國家的盲目忠誠”。艾莉森·杰弗斯(Alison Jeffers)在研究了英國新公民的入籍典禮后發現,參加典禮的新公民表面上看很熱情,但其承諾的忠誠可能并非出自真心。還有學者認為,學生并沒有成為愛國者的義務,愛國主義教育屬于情感教育領域,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感引導不一定具有正當性,學校通過心理控制等手段來影響學生的情感體驗是不合法的。
學者們建議學校謹慎對待和討論愛國主義話題,最具代表性的是邁克·漢德的觀點。他認為,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職責不是在關于愛國主義的討論中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應當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和掌握愛國情感或行為的優缺點,鼓勵他們學會處理和應對情感生活中與愛國情感相關的問題。對此,有學者提出,學校應當把愛國主義作為爭議性話題來講授,并給教師提供了十個方面的建議:給予愛國主義主題正常的關注,不刻意回避;積極回應學生關于愛國主義的問題;幫助學生認識人們反對或支持愛國主義的理由并讓其形成相應的判斷;通過舉例或呈現相反觀點的方法,對學生一些隨大流的看法提出挑戰;更正學生對愛國主義的一些錯誤認知;對愛國主義話題保持敏銳性,及時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課堂氛圍,適時調節沖突或中斷討論;保持中立,對愛國主義不預設立場;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肢體語言以及學生的日常舉止等,防止傳遞錯誤信息;引導學生學會控制自己情緒,正確看待愛國主義這一情感體驗;關注多種愛國主義情感的可能性,學生可能對多個國家共同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些建議旨在鼓勵教師采取審慎的方式對待愛國主義,將相關討論控制在理性的范圍內。有調查表明,上述建議得到了大部分學者、老師和學生的認同??梢?,學者們比較認同的做法是把愛國主義當作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來講授和討論,讓學生知曉提倡愛國主義者和反對提倡愛國主義者的基本觀點,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作判斷。
中小學教師對愛國主義相關話題基本上采取回避或漠視的態度。例如,特瑞·海?。═erry Haydn)在1999年針對歷史教師是否應當在其課程中講授關于價值觀和價值立場問題,以及是否應當通過課程培養學生作為一名英國人的自豪感等問題進行調研時,大部分老師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2009年,加里·克里米肖(Gary Clemitshaw)和李·杰羅姆(Lee Jerome)的研究顯示,公民教育課老師和歷史課老師都對培育“英國特性”和英國核心價值觀的想法表示了強烈的懷疑。他們還發現,很多老師并沒有像政府所期望的那樣去講授關于英國特性和英國價值觀的內容??傮w而言,中小學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一般采取四種做法:在課堂上回避這一主題,即使學生提及也將其置于安全領域;采取中立的立場,將愛國主義作為爭議性或開放的問題加以討論;積極促進愛國主義情感;采取理性和非理性方式勸阻愛國主義。近年來,在英國政府的倡導下,中小學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態度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西方郵電》就曾報道,英國政府在2021年大力倡導英國的學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提倡開展“同一個英國,同一個國家”的紀念活動,旨在激發學生和教師關注愛國話題,增強其國家認同感。這一活動得到了一些來自威爾士中學師生的支持和認同
此外,英國部分媒體對愛國主義持保留態度。例如,英國《衛報》評論人加里·楊格(Gary Younge)呼吁,對“作為一名英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我們需要靠自己來認識和解答,而不是依據官方給出的解釋。他指出,關于英國人這一身份,我們關注的不是英國人是否具備聰明才智這些特征,而是應當關注他們為了平等和尊嚴而戰斗的韌性。但是,通常來講,愛國主義并不包含上述內容。相反,愛國主義是表達“對國家的奉獻和大力支持”,對國旗、國歌和軍事檢閱等的敬畏總體而言,英國部分媒體對由國家統一解釋和倡導愛國主義的做法持保留意見。
三、英國普通民眾的愛國主義觀
對于英國普通民眾來說,愛國主義是一個較為隱晦的話題。他們很少公開談論或表達愛國情感,也并不把愛國主義當作一個神圣的話題來討論并以此規范自己的言行。雖然如此,英國普通民眾仍然有著自己獨特的表達愛國情感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和事件節點,比如,在足球世界杯、奧運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等,他們的愛國情感會被激發。
英國普通民眾較少在公共場合公開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普通民眾因為害怕被嘲弄或鄙視而越來越不敢在公共場合表達他們的愛國情感。受訪者坦言,英國人的國家或民族自豪感正在日漸下降,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不把愛國主義當一回事,他們對愛國情感的漠視態度創了歷史新低。有約7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愛國的;有22%的受訪者表示,如果自己在公眾場合表達愛國情感會感到很尷尬;有人還坦言,只有在國家重大事件激發國家或民族自豪感時,他們才會真正表露或展示自己的愛國情感。而從年齡段來看,年長的英國人要比年輕一代更愛國,約有40%的55歲及以上的英國人稱自己非常愛國,而年齡在18歲~24歲之間的這一比例為18%。年輕群體認為,在現今社會愛國主義并不重要。負責這一調查的格雷格·塔頓·布朗(Greg Tatton Brown)指出,“當人們深處如今這種政治和文化環境,尤其是在面臨英國脫歐的情況下,公開表達對自己國家的自豪感成了大家都不愿意觸及的灰色地帶”。
英國普通民眾對“英國人”這一身份的認同存在地區和民族等差異。英國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個部分組成,各地區之間存在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差異,民眾的身份認同不一。例如,2002年,有調查發現,當英國國民被問及自己是威爾士人、英格蘭人、愛爾蘭人,還是英國人(British)這一問題時,不同地區給出了不同回答。在威爾士,有80%(出生在威爾士)的人認為自己是威爾士人,而不是英國人;而在英格蘭,這一比例(即認為自己是英格蘭人)為15%。然而,這種差異并不是一開始就很顯著,而是與各地區的發展和英國整體環境有關。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對很多英國人來說,英格蘭和英國(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指代的是同一個意思,英格蘭人從來都不需要花時間去解釋這二者之間的區別。這種身份的模糊性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雖然在身份認同問題上存在差異,但這并不影響各地區民眾對“英國人”這一身份的自豪感。有調查顯示,有約7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是愛國的,他們當中90%的人為自己的出生地感到驕傲和自豪。最新研究也表明,有超過3/4的英國少數族裔群體和差不多比例的英國白人群體對自己是英國人的身份感到驕傲和自豪。不僅如此,這種自豪感有時還體現在公眾對英帝國這段歷史的態度上。長期以來,英國一直難以評價其帝國時期的功過,但英國民眾對帝國時期這段歷史大多持積極態度。2014年,民調機構輿觀(YouGov)的一項調查顯示,有59%的英國民眾認為大英帝國更值得為之驕傲,而不是為之感到羞愧(感到羞愧者的比例為19%)。
此外,雖然英國普通民眾在愛國情感和身份認同等方面表現得比較低調,但不可否認,他們仍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通過一些具體的載體或形式來表達和呈現其愛國主義情感,尤其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有媒體人就曾坦言,“我們很多人其實都很愛自己的國家,但這種愛國情感只會在特定時期顯露”。比如,在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民眾的愛國情緒高漲,人們空前團結。有調查也顯示,很多英國人在體育賽事期間流露出的愛國情感更加自然,這種體育競技和團隊合作的氛圍使得人們更容易接受和面對自己內心的愛國情感。比如,2012年倫敦奧運會激發了英國民眾心中“沉睡”的愛國情感,當時有將近2700萬英國民眾觀看了開幕式,承接此次奧運賽事轉播的BBC第一頻道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該頻道負責人丹尼·科恩(Danny Cohen)在接受采訪時說:“BBC第一頻道的奧運開幕式直播讓我們國家在這個重大時刻空前團結起來,數量如此龐大的觀眾都在觀看昨晚的開幕式,真是振奮人心?!贝送?,英國民眾的愛國情感也蘊藏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對具有英國特色或標志性的事物產生特定感情(喜愛、驕傲),或者支持英國國產的產品或品牌。有調查顯示,在大約2000名受訪者中,有50%左右的人持有印有本國國旗圖案的各種物件,還有7%的人把國旗、主保圣人(patron saint)或其他帶有國家象征意義的事物作為紋身圖案,有48%的人希望自己生活的地區懸掛國旗。
英國民眾的愛國情感也蘊藏在他們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注及憂慮之中。在和平年代,愛國情感的產生有賴于國家內部的團結和穩定,而英國當前的國內情況并不樂觀,尤其是2017年大選后,英國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受到很大影響。有學者指出,在北愛爾蘭,就連主張統合的人士也對英國保守黨的脫歐舉措倍感失望。事實上,英國脫歐加速了國內一些政黨和民族獨立的傾向,加里·楊格(Gary Younge)寫道,“我們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如果我擁有愛國主義的股份,那我會選擇賣,而不是買”。英國政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更是激發了民眾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注,甚至是憂慮。據英國《每日郵報》2020年12月23日報道,英國知名民調機構JL Partners進行了主題為“在英國前8任首相中希望誰來解決英國在2020年面臨的危機”的在線調查,約有2000名受訪者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呼聲最高的是撒切爾(32%)。比較而言,英國民眾對現任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感到非常失望。正如JL Partners的創始人之一詹姆士·約翰遜(James Johnson)指出的,“英國當下的政客們沒有作出深思熟慮的決定,沒有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沒有擔當起領導者的責任。在上次大選中,許多選民對鮑里斯·約翰遜寄予了新的期望,認為他是一個能夠改變現狀的領導人?,F今,這一希望落空了,鮑里斯在他們看來軟弱怯懦、優柔寡斷?!辈浑y看出,英國現政府的公信力面臨極大挑戰,民眾對英國社會的現狀和未來充滿了擔憂,轉而希望由像撒切爾這樣果敢、強硬和辦實事的政治家來改變英國的命運。
總而言之,愛國主義在英國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英國主流政治家、學者和普通大眾等對愛國主義持有不同看法和立場:英國政府和主流政界較為重視培養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和愛國情感;英國學者、媒體評論人等對愛國主義持謹慎的態度和看法;英國普通民眾雖然很少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但這種情感有時會蘊含在他們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注與憂慮中,也會在特定場合和時間被激發。
?。ㄗ髡撸宏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網絡編輯:同心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