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基礎,又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唯物史觀為宗教研究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任繼愈對唯物史觀的學習是從建國后開始的,他積極參加了思想改造活動,受艾思奇等早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啟蒙,對唯物史觀有了初步的了解,通過系統地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及有關參考書籍,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解放后,學習條件變了,我們有充分的時間,也能夠讀到馬、恩、列、斯的重要著作。那時全集還沒有譯出來,但也可以讀到一些外文本(如英、德、俄文本)?!痹诤粚嵗碚摶A的同時,任繼愈踴躍投入到土地改革運動中,并嘗試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觀察社會現象。經過一番“革命”實踐,他更加堅定學術研究要立足于中國社會問題,對中國社會、農民的真切了解使得任繼愈逐漸對儒家信仰產生懷疑,“我過去一直是儒家的信奉者。新舊中國相比較,逐漸對儒家的格、致、誠、正之學,修、齊、治、平之道,發生了懷疑,對馬列主義的認識,逐漸明確。在1956年,我與熊先生寫信說明,我已放棄儒學,相信馬列主義學說是真理?!比卫^愈“棄儒從馬”,完成了思想上的“脫胎換骨”,并自覺地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具體地、歷史地分析中國宗教問題,提出“用歷史說明宗教”的觀點,強調要把宗教現象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下來分析、觀察,透過種種迷霧看清它的本質。任繼愈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運用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建立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唯物史觀與佛教研究相結合
“唯物史觀是以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件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的和宗教的?!比卫^愈對此深有體悟,“哲學和宗教看起來高入云霄,好像不食人間煙火,實際上它們仍然是一定的社會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時是直接的反映,有時是間接的反映,有時是曲折的反映罷了。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從而反映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學、宗教也相應地改變。我們應當通過考察佛教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初傳、滋長、興盛、衰微的全部過程,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痹谧诮萄芯恐?,任繼愈首先是將唯物史觀與佛教研究相結合。其主要成果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中國佛教史》及相關論文著述?!稘h唐佛教思想論集》集結了RENXIANSHENG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七篇關于漢唐佛教思想的論文。這七篇文章無不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任繼愈自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佛教研究相結合,描繪了佛教思想從漢到唐發展的輪廓,厘定出這段時期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及各宗派的思想特征,既有縱觀全局的概述,又有細致入微的分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宗教問題,開創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研究的新道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吨袊鸾淌贰罚ㄈ恚⒎鸾讨糜谥袊鴼v代社會環境中進行考察,深入貫徹用馬克思主義視野觀察宗教問題,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研究佛教史的經典之作。因篇幅有限,本文僅從以下幾點展開具體論述。
(一)佛教研究的新原則與新方向
到20世紀80年代,任繼愈回顧自己的佛教研究經歷總結道:“我研究佛學,雖然也有幾十年的經歷,但采用科學方法,做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還得靠歷史唯物主義,有了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武器才不致掉進浩如煙海的資料中迷失方向。研究佛學雖說有幾十年之久,但真正用科學方法對佛學進行研究,那是全國解放,學習了馬列主義以后的事?!?955年,中華書局要再版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湯先生學習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上發生了轉變,覺得此書若原封不動地拿出交給讀者,于心不安,但當時湯老身處病中無力修改,就委托任繼愈寫了一個《后記》附在書后。任繼愈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思想上也煥然一新,已開始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學術研究,再讀《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感到非?!盎蹄ぁ?,對此書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佛教思想的發展和當時的社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宗教、神學的問題安放在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地理解它”;第二,不能孤立地就思想論思想,就信仰論信仰,要正確認識佛教在中國社會所起到的作用;第三,這部書“過分強調了佛教史中個別歷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而完全忽視了當時歷史發展的全部過程對佛教的發展的決定性的制約”。這三點意見緊密圍繞唯物史觀而談,強調要把宗教、神學問題安放在現實問題中去考察,注重把握佛教在中國社會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歷史發展過程對佛教的影響。以上三點代表著任繼愈佛教研究的新原則和新方向,標志著任繼愈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后,在學術研究上的成功轉型,他此后發表的佛教研究著作和文章都是遵循這三條原則而展開。
(二)立足于社會基礎來考察佛教發展
“學習歷史唯物主義,進一步明確上層建筑與基礎的關系。不但可以認識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也可看出上層建筑對基礎的反作用。我們從佛教的輸入和傳播,可以看到光靠外來思想本身不會對當時的社會發生重大的作用,只有當它(思想)與當時社會的歷史具體情況相結合,才能引起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比卫^愈考察了東漢至隋唐將近一千年間的佛教發展狀況,他指出佛教從傳到中國那一天起,一直按照中國當時封建社會需要來傳播其宗教學說,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漢代,佛教與中國道術方士思想相結合,被理解為道術的一種,佛教僅在皇族及上層貴族少數人物有些許影響,在廣大群眾中還沒有引起注意。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玄學相結合,佛教被理解為魏晉玄學的一派,任繼愈稱為“玄學化的佛教哲學”,中國社會開始重視佛教中的般若學。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寺院經濟形成,為宗派的產生提供了經濟基礎,以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和禪宗最具影響力,“凡是對經濟基礎適合的,就得到發展;不適合的,就停滯;生硬移植的就會枯萎。這一事實也說明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原理?!碧炫_宗、華嚴宗和禪宗都能適應中國的社會條件,得到長久的發展,法相宗原封不動地搬來印度的經院哲學,雖靠著當時統治者的支持,盛極一時,但不加改裝的舶來品不能適應當時唐朝的社會基礎,在中華大地上扎不下根,很快就枯萎了,“玄奘的建立法相宗及其不久即遭失敗這一事實,說明上層建筑,即使與經濟基礎離得較遠的,像宗教,它畢竟要適合它的經濟基礎?!彼卧髑鍟r,封建社會也進入到了停滯和衰退發展階段,佛教宗教精神融入儒家傳統文化,儒教形成,佛教勢力已趨于衰微,佛教是依靠中國封建社會的成長而起家的,也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而沒落。
(三)注重把握佛教對中國社會的作用
中國佛教不只是一種宗教,已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任繼愈研究佛教的出發點。以任繼愈對南朝晉宋間佛教盛行的“涅槃”學說剖析為例,他十分重視佛教作為上層建筑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東晉末年,門閥界限趨于絕對化,一面是等級森嚴、極不平等的現實,一面又宣傳人人皆有“佛性”,佛教要人們相信,在另一個世界里有著現在得不到的公道,佛教這一看法對于晉末宋初的統治階級是一件有利的思想武器,對于廣大受壓迫的群眾則是一副止痛的良藥,“佛教為了模糊人民反壓迫的意志,它替封建統治者歪曲地解答了當時人壓迫人這一不平等的事實。他們宣稱真正的平等和幸福在地上根本不存在?!比卫^愈立足于當時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佛教涅槃學說起到了模糊人民反壓迫意志、替封建統治者歪曲解答人壓迫人這一不平等的事實等消極作用?!胺鸾塘畠r地預售給人們走進極樂世界的入門券。這就是南朝佛教的‘涅槃’佛性學說的實際意義?!狈鸾贪熏F實社會上所能發生的痛苦和幸福說成無足輕重,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幸福渲染得千百倍于現實世界的幸福,又把“地獄”的痛苦描繪得比現實世界可能遭到的痛苦夸大到千百倍。他們告訴人們,當前所受的苦難和無數曠劫的長期苦難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能安心忍受一切苦,就可以換取將來百倍的幸福。
通過以上對“涅槃”學說消極作用的剖析,任繼愈充分意識到宗教是用虛幻的方式來反映社會存在,是對現實苦難的抗議,是被壓迫者的無聲的嘆息。任繼愈更加堅信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看宗教,“宗教并非孤立于社會之外,它是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現狀的一面鏡子,宗教并非只講天國,不涉及現實生活。它是現實生活曲折的反映。我們不是用宗教說明歷史,而是用歷史說明宗教?!?/p>
二、唯物史觀在道教理論研究中的運用
任繼愈曾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大的貢獻是它的歷史唯物主義部分,這一部分從范疇到體系都在成長過程中。如‘基礎與上層建筑’是借用的比喻,后來上升為范疇的;有的用命題表達的方式尚未固定為范疇的,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有的是與其它學科共用的,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瘪R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雖只有簡單的幾條,但如何正確運用于中國的宗教及哲學研究,卻是一個不斷探索的艱難過程。在這一科研實踐過程中,難免就會走彎路,任繼愈的老子研究就是一個實例。
RENXIANSHENG十分重視對老子思想的研究,他認為在中國哲學史中,老子的思想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性,但任繼愈的老子研究卻是一波三折。上世紀中國受蘇聯影響,學界曾經對老子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展開過激烈討論,1959年,任繼愈發表《老子的研究》一文認為,老子的道不能解釋成一個觀念性的其大無外的“東西”,“老子的‘道’不過是物質范疇,范疇并不是物質性的,不能說世界是由個空洞的‘物質’構成的,它是對物質存在的概括,并不是說天地間有這么一個‘物質’?!比卫^愈判斷老子是唯物主義著重把握老子是如何說明天地萬物開始的狀況,他認為老子用“道”代替了上帝,把上帝哲學化,打擊了當時的宗教神學思想。1963年,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延續了老子是唯物主義的觀點。
此后經過十幾年的探索,任繼愈認為老子哲學是唯心主義也說得通,“老子的‘道’的學說,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哲學,表面上它和傳統的宗教唯心主義的‘上帝’創世說有所不同,但它更精致了,具有更大的欺騙性。這種客觀唯心主義的‘道’,從世界的構成圖式看,與宗教唯心主義并無本質的區別,都是在力圖證明物質世界是某種精神力量產生的。所謂‘道’不過是雕琢得更加精致的宗教而已?!边@一時期,任繼愈放棄老子的“道”是物質存在的觀點,轉而接受老子的“道”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
改革開放后,思想上得以解放,1983年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中,任繼愈對老子有了更加成熟的思考,“老子哲學到底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爭論。但必須看到老子的哲學本身確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要把古人(老子也在內)確實不清楚的哲學思想,清清楚楚地解說明白,指出不清楚的所在和原因,這是研究古代哲學家思想的必要前提?!痹凇段覍?lt;老子>認識的轉變》一文也全面地審視了以往的老子研究,最終跳出對老子哲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判定,“定性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對。老子當時沒有這個問題,是后來人硬要強加上去的。我想替老子說清楚,結果反而弄得不清楚了?!?/p>
以上對老子研究的曲折經歷使任繼愈對唯物史觀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地體認,“歷史唯物主義者要把古人所不大清楚的觀念、范疇,如實地、準確地把他們的‘不太清楚’的地方講出來就對了。我們過去,往往失去了分寸,替古人講清楚,反而造成了混亂,主觀上要求有科學性,客觀上造成不科學的結果。這個毛病不止表現在老子的研究方面,而在老子研究中所暴露的問題則最明顯?!眻猿謿v史唯物主義,就要知人論世,把研究的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努力還原其本來的歷史面貌。正如張豈之所說,“對于中華文化進行唯物史觀的研究,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這就是:對具體的歷史文化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這也許才是唯物史觀的核心?!敝挥凶プ∥ㄎ锸酚^的核心,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對老子思想鍥而不舍的探索過程中,任繼愈充分領悟到歷史唯物主義背后的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科學精神,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必須具體地、辯證地、歷史地對某一研究問題展開分析,而不是墨守成規,拘泥于教條和書本。
其次,注重把握思想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在以往的研究中任繼愈認為自己有一個更大的疏忽,那就是沒有注意文化發展的地域差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就要注重把握思想文化具有的地區性和多種文化融合的特性,中國的宗教和哲學思想流派往往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它們常常帶有本民族的風格和地域印記。任繼愈指出老子思想具有鮮明的荊楚文化特征,首先,老子之學是發軔于荊楚,老子繼承了荊楚文化的特點,貴淳樸自然,反雕琢文飾;其次,荊楚水鄉,以水滋養萬物,老子對“水”的歌頌很多,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
三、唯物史觀與儒教研究相結合
任繼愈的儒教宗教思想是以中國改革開放為背景,以唯物史觀為審視標準和依據,立足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和整體特點來考察儒教的產生,并對儒教特征及其歷史演變進程進行反思和回溯,對儒家思想進行重新定位,得出儒教本質上是宗教的結論。
(一)立足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和整體特點來考察儒教的產生
宗教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儒教的性質和面貌是由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近四千年,其中兩千多年是在封建社會度過的,中國哲學史的發展主要是在封建社會中進行的。任繼愈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特點歸為五個:(1)中國封建社會維持的時間長久而穩定;(2)封建宗法制度發展得比較完備;(3)ZYJQ下的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結構形成得早,分裂不能持久;(4)農民起義次數多、規模大;(5)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下,資本主義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他將封建社會發展劃分為六個時期:春秋戰國到秦統一前,中國屬于分散割據的封建諸侯統治時期;ZYJQ的封建專制制度在秦漢時期建立;魏晉南北朝進入了門閥士族專制時期;隋唐五代中國屬于統一的封建國家重建、興盛與地方割據時期;到了宋元明,封建國家ZYJQ制日趨完備,封建社會停滯發展;清代,封建社會開始僵化沒落?!胺饨ㄉ鐣纳鲜鰵v史特點和歷史過程,造成了以儒教為中心的封建意識形態,這種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的統一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對勞動人民起著極大的麻醉欺騙作用,因而它有效地穩定著封建社會秩序?!睔v代封建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們為了使儒家更好地發揮鞏固封建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作用,不斷地對儒學加工改造。這種改造包括將孔子偶象化,把儒家經典神圣化,吸收借鑒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等一系列ZS活動,儒學在不斷改造中逐漸完備細密,形成了政治、哲學和倫理三者融合為一體的一個龐大的儒教體系。儒教適應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的統一政權,起到了鞏固封建制度和穩定封建社會秩序的作用,所以歷代封建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們樂此不疲地不斷對儒學加工改造,儒教一直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
(二)回溯儒家逐漸演變為儒教的歷史過程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一種政治倫理學說,還不是宗教,但孔子直接繼承了殷周奴隸制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其思想中含有宗教因素。儒家經典中的“敬天法祖”“尊尊親親”和“敬德保民”的遺訓都帶著原始宗教的遺跡和濃重的宗教傳統,后來儒家對所傳的六經不斷給予新解釋,注入新內容,儒家學說的核心始終強調尊尊、親親,始終維護君父的絕對統治地位,為鞏固宗法專制的等級制度服務,儒家學說稍加改造就可以適應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任繼愈認為儒學經過兩次改造發展成為儒教。
儒學的第一次改造是在漢代,漢代的儒家適應了漢代大一統的ZYJQ封建宗法專制國家的需要,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漢代儒家開始與封建大一統的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孔子被抬上了宗教教主的地位,“孔子既是高貴的素王,又是任人擺布的偶像,他成了神和人的復合體?!比卫^愈指出,漢代從董仲舒到白虎觀會議的神學目的論的實質:“漢代的儒家,先按照地上王國的模特兒塑造了天上王國,然后又假借天上王國的神意來對地上王國的一切活動發指示?!碧斓刈匀唤绲闹刃虼碇厣系纳鐣刃?,天為陽、為君、為父、為夫,地為陰、為臣、為子、為婦,自然界被賦予封建倫理道德的屬性。漢代儒家已具有儒教的宗教雛型,但宗教的某些特征尚有待于完善。
漢末的黃巾大起義動搖了漢王朝的政治統治基礎,中國社會進入了分散割據的地方時代,以王權、神權相結合的儒家正統思想神學目的論也隨之受到了致命的沖擊。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雖然仍是封建思想的正統,但其獨尊的地位受到了佛教和道教挑戰。至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鼎立到三教融合,“經歷了隋唐佛教和道教的不斷交融、互相影響,又加上封建帝王的有意識地推動,三教合一的條件已經成熟,以儒家封建倫理為中心,吸取了佛教、道教一些宗教修行方法,宋明理學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儒教的完成?!?/p>
宋代,儒教已經具備了成熟的宗教形態,標志著儒學的第二次改造得以完成。儒教“它信奉的是‘天地君親師’,把封建宗法制度與神秘的宗教世界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其中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的核心。天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地是作為天的陪襯,師是代天地君親立言的神職人員,擁有最高的解釋權,正如佛教奉佛、法、僧為三寶,離開了僧,佛與法就無從傳播。宋朝理學興起的時候,恰恰是釋道兩教衰微的時候。風靡全國,遠播海外的佛教,形式上衰微了,實際上并沒有消亡,因為儒教成功地吸收了佛教?!比卫^愈認為,“宗教之所以為宗教,有它的本質部分和外殼部分?!彼^的外殼部分,即宗教的組織形式、信奉對象、誦讀經典、活動儀式等方面,類似教規、教主、教義、經典等,外殼部分往往因教而異?!叭褰痰慕讨魇强鬃?,其教義和崇奉的對象為‘天地君親師’,其經典為儒家六經,教派及傳法世系即儒家的道統論,有所謂十六字真傳?!薄氨举|部分”即“所信仰、追求的領域是人和神的關系或交涉”,所謂的“人和神的關系或交涉”即中國古人常講的“天人關系”,在任繼愈看來,這是判定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根本準則。宗教涉及的范圍既要立足于現實的社會生活,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吉兇禍福問題,但在處理具體現實問題時又不得不借助超現實的外在力量加以解釋,“‘天人關系’涉及兩個對象,‘天’和‘人’,兩者之中,有一頭是虛設的——天;有一頭是實在的——人。這必然造成它的虛構性與實踐兩者的奇特的聯系?!比卫^愈指出理學之所以被稱為儒教,因為它既有外殼部分,也有宗教的本質部分,以一種以理性主義為手段,最終把人引向信仰主義。
結合以上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六個時期劃分,任繼愈先生將儒教發展歷史劃分為“六個階段”,見表1。
任繼愈指出,儒教既具有中世紀世界的一般宗教的共性,也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其共性和個性的統一,充分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出發,任繼愈立足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現狀闡述了儒教的產生,回溯了儒學到儒教的演變,揭露了儒教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如肖雁所說:“通過導入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在中國社會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中,審視儒教的產生和儒教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無疑為儒教研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使儒教從文化身份認定的困惑中解放出來,使儒教研究從孤立的學術彷徨中自信起來?!?/p>
四、 結語
唯物史觀為任繼愈的宗教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唯物史觀為宗教研究的根本指南,任繼愈得以透過層層宗教迷霧,發現宗教的本質。任繼愈對唯物史觀的理解也在具體運用中得到不斷升華,從早期對唯物史觀理解到在佛教、道教及儒教的具體研究中,在認識上呈現不斷拓寬和加深的趨向。如何運用唯物史觀指導中國的宗教研究,在不斷反復探索中,任繼愈最終歸結為“用歷史說明宗教”這一觀點,凸顯用歷史說明宗教,而非用宗教說明歷史,強調要把宗教問題及現象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來分析、考察,不能忽視宗教帶有民族的、歷史的、社會的、文化傳統的以及地域特色。任繼愈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及其在宗教研究中的具體運用,為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科學研究的成功范例,做出了表率。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原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宗教問題,任繼愈開創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研究的新道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學的創建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坝脷v史說明宗教”的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為當下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指明了方向,起到了引領作用。
網絡編輯:同心
來源:《科學與無神論》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