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尼爾森(Kai Nielsen)(1926-2021)是加拿大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當代無神論倡導者。他在倫理學、分析哲學、宗教哲學等領域著述頗豐,其著作《馬克思主義與道德觀念:道德、意識形態與歷史唯物主義》自翻譯出版以來,引起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尼爾森在宗教哲學方面也有獨到見解,主要代表作有《當代宗教批判》(Contemporary Critiques of Religion,1971)、《宗教哲學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1982)、《無神論與哲學》(Atheism & Philosophy,1985)、《上帝與道德的根基》(God and the Grounding of Morality,1991)等。尼爾森在模糊的新教背景下成長,青春期后期皈依天主教,研究生期間學習人類學和哲學,受到克爾凱郭爾、尼采、皮爾斯、杜威、馬克思等哲學家的影響。多樣化的宗教經歷使得尼爾森對宗教哲學產生了切身的體驗和深刻的反思。他多次與神學家就上帝是否存在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辯論。在尼爾森看來,盡管上帝被尼采宣判死刑,世界越來越走向世俗化,但人們并未自覺地成為世俗主義者,用世俗的世界觀取代基督教或猶太教的世界觀。不管是信仰者還是不信仰者,仍然對西方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宗教概念深感困惑。尼爾森認為有必要對這些疑難予以澄清,以此捍衛無神論。
在論文集《無神論與哲學》中,尼爾森以一種連貫和綜合的方法致力于為無神論辯護,并討論成為無神論者意味著什么。尼爾森認為,對于具備科學背景和良好哲學訓練的人來說,仔細思考宗教信仰然后接受有神論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對外在世界進行批判性地思考,進行反思式地認可,而非在情感主義的迷惑下輕信未經驗證的原則。盡管在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之間,有一些被認為是共同的判斷或信念,例如尊重所有人、贊同合理的論點、避免自相殘殺和宗教仇恨、尊重證據、支持正直和寬容等,但這并不是混淆有神論和無神論的理由。在這些或通俗易懂或學術氣息濃厚的論文中,作為世俗主義者的尼爾森從西方社會一些已被廣泛接受但仍存在各種錯誤或誤導性的無神論定義開始,轉向更充分的表述,致力于探究關乎宗教信仰的真實性、正當性和連貫性等基本問題,澄清似是而非的概念性命題,以更好地挖掘無神論思想的實質性意蘊,明確值得我們忠誠對待的生命形式。
在尼爾森看來,現代上帝概念的不確定性使得信仰和不信仰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成問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身份的人對上帝的理解和闡釋各有不同。特別是在科學技術加速進步和文化多樣性的時代,隨著世界的逐漸“祛魅”,宗教反應的復雜性和懷疑哲學的多樣性都排除了對上帝信仰的簡單定義。一些宗教徒認為,有神論和無神論都是理性的選擇,恰如硬幣的兩面,都應當被看作一個完整的、全面的社會的一部分。信仰者和非信仰者共同分享社會上的認知分工。針對此類觀點,尼爾森反對上帝存在的證據,認為啟示和宗教經驗實際上并不可靠。他指出,以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為主要代表的西方有神論文化宗教體系的核心在于:對有且只有一個上帝的真實性的肯定。這些宗教信徒堅信,有一個上帝從虛無中創造了宇宙,這位上帝對他創造的一切擁有絕對的主權,當然也包括人類。根據信徒的說法,只有毫無疑問地接受上帝制定的法令,才能充分地理解自己的生活。而所有的無神論者都一致否定這樣一套信仰,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上帝存在。尼爾森立足于哲學視角,從上帝概念的虛假性、道德無法建立在對上帝的信仰上、擺脫宗教意識形態的魔咒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論證,強調即使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里,生活也是無可置疑的具有肯定的目的和意義,以此駁斥有神論者空洞的辯解。
一、上帝概念的虛假性
無神論意味著否定上帝或精神存在的真實性?;诖?,關于無神論的討論,同時是關于有神論的討論。有神論者把上帝看作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相信上帝擁有純粹的精神和超自然的、自我完滿的永恒力量。宗教信徒辯稱,如果不相信上帝和他制定的律法,道德信仰就毫無根據。道德相對主義、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學時代宗教信仰普遍弱化的結果。經院哲學家苦心孤詣地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信仰是理性的,但對宗教信仰進行懷疑同樣也是理性的。尼爾森指出,若想證明上帝存在,必須滿足邏輯和經驗這兩個條件。他首先對上帝的含義進行追問,“在談論上帝時,我們談論的是一個擁有無限的愛、慈悲、力量和理解的存在。但這樣的說法并不能解開我們的困惑,我們所說的這個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尼爾森認為,上帝不能像椅子那樣被指認出來,上帝這個詞只能通過確切無疑的描述進行定位。對于那些不明晰上帝一詞含義的人而言,可以通過諸如“宇宙的創造者”、“唯一的終極實在”、“第一原因”、“第一推動者”等含混不清的描述來進行認知。但諸如此類的指稱使得上帝概念的可理解性變得如此之低。
在尼爾森看來,只有在邏輯上至少有可能指出某一陳述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支持或反對其真實性的證據時,該陳述才具有事實意義。上帝被認為是宇宙所依賴的非人格化的、超然的存在,信徒必須接受某些所謂的相關事實陳述是真實的。例如“世界上有一個無限的、永恒的創造者”。信徒認為這類陳述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尼爾森認為,這些關于上帝的詮釋并不是直接可證實或不可證實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確定它們的真假。因此,在現實中,它們根本不是事實陳述。由此,在這些宗教的核心中有一種根本的不連貫,而人們沒有理由固守前后不一的信念。尼爾森進一步追問,“‘上帝’指的是誰?或者指的是什么?它是一個專有名詞,一個簡短的明確描述,一種特殊的描述性的可預測的東西,還是其他什么?我們如何才能認識或以其他方式了解‘上帝’代表什么或者具有什么特征?”也就是說,當我們談論上帝時,我們真正指的是什么?如果我們必須完全依靠宗教權威來接受宗教,我們應該接受哪個權威?為什么是耶穌,而不是佛陀或穆罕默德?誰在替上帝發聲和行使權威?尼爾森以“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這一說法為例進行解釋,假設A認同這個說法,而B否認這個說法,那么,什么樣的支持可以給A或B的觀點更大的可能性?什么樣的經驗狀態對一種觀點有利而對另一種觀點不利?當許多假定的啟示都聲稱是真實的時候,一個理性的人就沒有理由聲稱只有其中一個假定的啟示是真正的啟示。尼爾森指出,宗教聲稱作為救贖的教義,為脆弱的人類提供了祈禱與懺悔的真理和道路。但是,如果真理、理性和可理解性的標準在文化和話語方式上都是相對的,那么,談論真理和道路是毫無意義的,或者至少沒有任何合理的目的。
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指出,宗教的本質是人跟自己的分裂,“人認為上帝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靈魂,而人的精神、靈魂、心,其實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宗教信徒聲稱,存在著一種宇宙論的信仰、一種徹底的形而上學的信仰,也即相信一種所謂超越“經驗世界”的神圣現實,認為宇宙有一個永恒的、永遠存在的創造源泉和維護者。上帝是無限的、全能的、神圣的、不朽的,而人則是有限的、無能的、罪惡的、易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上帝就是體驗一個人的有限性,感受依賴、敬畏、恐懼、愛和安全感。尼爾森認為,這些經驗顯然是在我們熟悉的時空框架中的現實性體驗,完全可以有純粹的世俗解讀。因而,我們沒有理由把這些可以理解的人類經驗說成是上帝的經驗。各種宗教信仰以宇宙論、本體論等不同的方式論證著林林總總的超驗現實,宣稱沒有比上帝更偉大的了,因而上帝必須存在,否則他不會是最偉大的可想象的存在。問題在于,人類有限的經驗根本無法判斷這些超驗現實的真實性。無論上帝是什么,都是一個不可能被看到或以任何其他方式觀察到的存在,他不可能是任何物質或經驗的東西。超驗的上帝不可能存在于經驗世界,只能存在于人的頭腦的主觀想象中,最終滑向神秘主義。
在尼爾森看來,宗教并非人類所向往的拯救神話。他既反對有神論,也質疑不可知論無法證實上帝真假的說法。尼爾森指出,如果上帝是一個純潔的靈魂,超越世界,神秘而無限,人類就無法通過正常的感官與這樣至高無上的存在真正相遇。正如十八世紀法國無神論者霍爾巴赫所說:“如果上帝是無限的,則任何有限的、有死的存在物就不能同它有任何關系,也不能有任何聯系。凡無關系的地方就不能有任何相互的義務和協定。如果在人和上帝之間不可能有任何義務,則對人來說也就不能有任何宗教?!币粋€人談論非擬人化的上帝,即上帝是超然的、非時空的、無限的個體,這是難以理解甚至自相矛盾的。尼爾森認為,“對上帝的信仰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信仰,它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種無辜的扭曲。因為通常當我們有這樣的信念或受到這樣的信念的影響時,它們其實扭曲了我們的生活?!币蚨?,如果沒有確切的證據確證上帝的存在,而鼓吹上帝是理解人類的本性和命運的唯一真理,這種做法充滿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傲慢和武斷,是奇怪的、站不住腳的。
二、道德無法建立在對上帝的信仰之上
長期以來,宗教與道德的關系一直備受爭議。宗教會讓我們更有道德嗎?道德傾向是否能獨立于宗教直覺而出現?宗教信徒聲稱上帝是他所創造的世界中倫理的必要基礎,基于對上帝的信仰,不以上帝為中心的道德不能為道德生活提供真正的基礎。只有上帝才能賦予塵世的道德生活以確定性的意義,堅信“上帝是我的創造者,一切都歸功于他”,“上帝是仁慈的上帝,我需要他的寬恕”。尼爾森認為,對上帝的信仰并不比對圣誕老人的信仰更有必要。事實上,我們并不需要某種宗教信仰來為道德行為提供支撐。一些宗教確實包含著作為道德理想的東西,但在這方面,沒有什么是無神論者不能獲得的。在《上帝與道德的根基》中,尼爾森指出:“無論是前現代、現代還是后現代,人們仍然能夠理解他們的生活,并且在沒有任何理性失敗的情況下,依然有一種人道的道德,即使他們的信仰和態度是完全世俗的?!睂σ恍┤颂貏e是宗教信徒而言,宗教是心理安慰、道德行為和找到生活目的所必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這僅僅表明,那些宗教信仰上懂得善惡的人需要一根精神的拐杖才能繼續充當道德行動者而已,卻不能做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人。
根據有神論的觀點,客觀的道德價值植根于上帝。他是道德價值的源泉,他圣潔慈愛的本性提供了衡量一切行為的絕對標準,他是屬靈的,天生就充滿愛心、慷慨、公正、忠誠、善良等品質。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上帝的評估審查之下,上帝希望我們以某種方式行事,而不是以其他方式行事,但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上帝是無限完美的?即使一個信徒假定了它,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的假設有什么理由?沒有信心的人怎么能知道神是無限完美的?權力、智慧和創造力本身如何顯示善?尼爾森認為,宗教信徒堅稱上帝是完美和善良的,而要做出這樣的判斷,首先要理解何為完美和善良。我們不能僅僅通過沒有頭腦地遵循上帝的命令、意志、囑咐等來決定某事是好的還是應該做的。無論“上帝是善”是實質的還是分析的,善的概念必須被理解為有別于上帝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知道如何恰當地使用“善”,但仍然不知道如何使用“上帝”。事實上,除非一個人已經懂得如何使用“善”,否則他不可能知道如何使用“上帝”。對善的理解在邏輯上先于并獨立于對上帝的任何理解或承認。只有當我們已經擁有了必要的道德知識,我們才能正確地理解人們在談論上帝時所說的內容。除非我們通過經驗和洞察力驗證上帝的真實性,否則,當信徒談論上帝的愛、憐憫、全能和現實時,他們關于上帝的任何贊譽之辭都是值得懷疑的?!吧系凼侨祟惡退杏邢薮嬖诘膭撛煺?,是所有有限存在的全能指揮,這并不證明或以任何方式確立他的善,并不表明他值得被服從。有了這些特質,他甚至可能是一個邪惡的神?!币粋€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存在只有意志力,并不意味著它是好的。因而,我們道德的最終基礎或基本原理不能建立在對上帝的信仰上,也不能建立在對終極現實本身的信仰上,或者其他類似的信仰上。
信徒們口口聲聲說“上帝愛我們”,而不管現實世界有多少罪惡。在尼爾森看來,這種“愛”已經喪失意義,變成一種盲目的迷信,乃至于以上帝之名行不義之事。無論上帝是否存在,對人類的肆意殺戮,對人類需求的完全忽視,或將他人作為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這些人類行為都是卑鄙的。無論我們對這些事情給出什么樣的哲學解釋,這些事情就是錯誤的。即使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里,它們仍然是錯誤的。即便上帝的塵世代理人命令我們這樣做,也并不能使它們變得合乎道德。道德的存在是為了回應人類的利益和需要,并在利益和欲望的沖突之間做出公正的裁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任何道德,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如果不考慮公正地裁決利益沖突和滿足人類正當的需要,都是一種可悲的有缺陷的道德。沒有理由相信宗教道德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更高”的替代道德。由此,上帝的存在就失去所謂的道德必要性。
按照有神論者的說法,上帝是道德的立法者;他決定什么是對或錯。上帝的道德本性是道德良善的最終尺度。如果沒有上帝,就沒有什么是良善的。道德將只是一種社會習俗,沒有超越文化或自身利益的任何普遍有效性。因此,沒有對上帝的信仰,就不可能有令人滿意的道德。神圣命令將道德原則提高到人類偏好和習俗之上,使其具有客觀的約束力。如果上帝的命令顯然是邪惡的,信徒是否有道德義務去做?神學家對這個問題采取三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法:(1)通過訴諸神的本質良善來拒絕這種命令的可能性;(2)通過修改神諭理論,避免暗示我們應該服從這樣的命令;(3) 接受這樣的暗示,即我們應該通過訴諸神圣的超越性和神秘性來服從這樣的命令。無論是拒絕還是接受,都是過多地考慮神而較少地考慮人,僅僅把人視為神的附屬品,以宗教代替理性。尼爾森指出,“人類多年來都是無助的、完全依賴他人的生物。正因為如此,我們內心深處就需要一個保護一切的天父,或者其他一些宇宙的保證,這取決于我們所處的文化。人類渴望這樣的安全是很自然的,但沒有絲毫理由認為存在這樣的安全。我們有依賴感并不意味著有我們可以依賴的東西。雖然我們有這樣的需求,但這并沒有給我們任何理由去認為我們的依賴感有這樣一個超越世俗的支撐?!庇捎谖覀兪抢硇缘娜?,可以理解基本的道德規則是普遍適用的。任何擁有良善品質(慷慨、公正、忠誠等)的人在道德上都是好的,無論是否有上帝,都是如此。即使沒有完美的存在,愛和正義以及其他部分仍然可以構成道德理想,并且人們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該理想的程度在道德上仍然是善的。
三、擺脫宗教意識形態的魔咒
尼爾森將宗教稱之為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中,人類被視為罪惡的、自私的、好斗的生物。因此,必須馴服他們,使他們把屬于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屬于上帝的東西給上帝,并且必須服從正式建立的宗教權威,使人類以特定的方式生活,持有特定的信念,持有特定的態度,以及作為一個獨特的懺悔團體的一員?!斑@種意識形態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學會不要渴望,更不要抓住不是‘我們的’東西,而是接受上帝賦予我們的社會地位,承擔我們的責任,毫無疑問地接受上帝的意志。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地位和職責;我們必須接受自己的命運?!痹谶@個框架內,人們被要求接受一種建立在奇跡、神秘和權威之上的社會秩序。而人們在世界的處境,由于人類墮落的本性,被至高無上的上帝所固定。各種宗教神學以宗教的形式,通過意識形態的魔術,把人們建立真正的人類社會的希望投射到一個特殊的、從未出現過的叫做“天堂”的地方,而且是“肉體死亡”之后的“精神世界”。尼爾森指出,“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對真正的人類解放利益和持久的人類希望的一種偽裝的、意識形態扭曲的表達?!庇纱藢е碌慕Y果是,人們受到各種宗教觀點或形而上學幽靈的愚弄,不去探求自己痛苦的現實根源,反而將自己的不幸歸于神靈的憤怒。正如霍爾巴赫所說,“人的理性受到各種神學教條的愚弄,放棄了自我認識,懷疑自己的力量,拒絕經驗,害怕真理,輕視健全的思想并且否認它,而盲目地屈從于強力?!弊诮淘诟璩祟惤夥诺耐瑫r也在為人類鍛造鎖鏈。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寫道,“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痹凇?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更是明確強調,“無神論、共產主義才是人的本質的現實的生成,是人的本質對人來說的真正的實現,或者說,是人的本質作為某種現實的東西的實現?!比祟愐云洫毺氐膭撛炝κ棺约河袆e于其他靈長類動物。他具有獨特的文化能力和與其相關的改造環境的能力,而非被虛幻的宗教所支配和操縱。尼爾森認為,宗教通過給人們灌輸一種對這個世界順從的態度,用末世的希望取代另一個更好的“精神世界”的希望,使人們偏離了追求他們可能擁有的事物的軌道。在這個天國的騙局中,被壓迫生靈的嘆息被安撫了,宗教意識形態使人們不再為實現實際的解放而斗爭。他敏銳地指出,“我們對上帝的概念越豐富,對人的概念越貧乏?!蔽覀儽仨毚蚱七@種虛假意識的魔咒,沖破禁錮心靈的宗教羅網,而非在宗教的迷惑中喪失人之為人的主體性。如果上帝無所不知,知曉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這顯然是對人類自由意志的否定。但事實上,人類是有自我意識的,能夠進行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能夠理性反思和深思熟慮,制定計劃并執行。而宗教原本就是建立在一些沒有根據的假設之上,然后又用它們來進行論證,掩蓋真相并誤導追隨者。形形色色的宗教通過承諾來世而不是今生的獎勵來實現這一目標。通過將注意力集中在超凡脫俗的獎勵上,通過提供一種精神意義的世界觀來安撫成員,這種世界觀轉移了原本會指向現實世界存在的不平等的注意力。宗教本質是一種麻醉劑,雖然它可以用來減輕痛苦,但它仍然是對絕望情況的一種虛假的改善。因而,人們沒有理由受到宗教的擺布和愚弄。尼爾森一再強調,沒有上帝,生活仍然值得活下去。治愈病人、實現種族平等和社會正義、為自己和與之相關的人實現幸福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獲得愛、密切人類紐帶和團結。這些是人類可以擁有的目標,而它們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里依然能完好無損地保持。
四、余論
尼爾森認為,任何詞語或陳述的使用都是有意義的,前提是有一個大家都已經熟悉和公認的語境。而上帝概念是超然的、精神的,我們沒有任何可用的語境來評估關于上帝的那些形而上的陳述,因為日常語言的大部分語境依賴于我們對這個現實世界的經驗、知識和價值判斷。尼爾森在這本論文集中倡導和捍衛無神論,論證有神論信仰的不合理性,表明我們并不需要有神論信仰來證明我們賴以生存的道德信念。在尼爾森看來,世俗道德無法提供宗教道德所允諾的所謂“永生”、“復活”以及某些凌駕于生命之上的精神性目的。但我們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宗教道德具有虛幻性、欺騙性和蒙蔽性。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而不是受虛無縹緲的上帝所操縱;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生命的祝福,而不僅僅是那些能夠背誦教義的人。我們不需要上帝來賦予生命以價值和意義,不需要宗教的“精神拐杖”來走路。因為人不能僅僅被當作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人自身就是目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擁有不可剝奪的積極自由、自主人格和能動性。每個人都有能力制定人生計劃,開創自己的未來。人生意義也可以在愛情、友誼、關懷、知識、自尊、生活樂趣等世俗事物中找到,而不必依賴于上帝的恩賜。
綜上所述,尼爾森主張道德獨立于宗教,道德不能以宗教為基礎。人不能將自身純粹地理解為上帝的創造物,依賴上帝而活。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人能夠通過深思熟慮尋找到有價值的奮斗目標,在世俗倫理中探尋出人類幸福的永恒源泉。我們的個人福利取決于一個能公平地解決社會和個人沖突的機制,而非依靠對上帝的祈禱。因而,道德具有客觀的存在基礎,就算“上帝死了”,也無關緊要。雖然這本論文集的有些部分在論述上略顯實證主義和經驗主義,至少在話語表述上顯得如此,但當尼爾森以哲學之“思”審視宗教之“信”,認為沒有任何證明上帝存在的有力論據,這對我們加深對無神論以及宗教信仰本質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無神論立場,才能破除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自覺抵制各種歪曲、錯誤的觀點和思潮,驅散荒謬的幻影,正確揭示世界的物質性和客觀規律性,從而確證人的本質力量,創造現實的幸福美好生活。
網絡編輯:同心
來源:《科學與無神論》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