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國際輿論中,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與提升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國外對中國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偏見,特別是在對中國的愛國主義進行解讀時,西方媒體喜歡冠以“民族主義”,對中國愛國主義的歷史演進與時代特征缺乏全面、深入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民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什么貢獻、還要作出什么貢獻。更重要的是,別人亂說我們一通,如果我們不及時加以澄清和糾正,就會以訛傳訛,反倒讓世人覺得我們輸了理似的。我們要主動發聲,讓人家了解我們希望人家了解的東西,讓正確的聲音先入為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分析闡釋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特征,對于回應和澄清西方社會對中國愛國主義的不當理解,提升中國國際形象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愛國主義傳統與當今現實需要相統一
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中,“愛國”始終是一個不變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既與每一個歷史階段的愛國主義一脈相承,又隨著新時代的發展而具有鮮明的特征。在新時代、新征程背景下,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相連,這既源于傳統,又是當今現實的需要。
(一)愛國主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鮮明標識之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碑敶袊膼蹏髁x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中。我國現存最早的記言體史書《尚書》中就有“家族”“萬邦”與“天下”的觀念。到了周公時代,國家意識進一步強化?!对娊洝ば⊙拧け鄙健穼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渡袝の遄又琛菲f,“明明我祖,萬邦之君”。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信仰對象是“天地君親師”,反映了一種面向大自然、面向現實生活的強烈家國情懷??鬃釉凇墩撜Z·陽貨》中寫道,“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表達了想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的愿望。2000多年前的這些愛國理念至今依然存在并且“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基因,是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之一。
此外,在我們的文化中還流傳下來許多著名的愛國詩句,如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還有許多凸顯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跡被世代稱頌,如岳飛精忠報國,霍去病掃蕩匈奴,戚繼光牢記父訓,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都含有家國之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家規家訓也包含著重要的愛國主義思想,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司馬光的《家范》以及《曾國藩家書》等。中華傳統禮儀也蘊含著諸多愛國主義內容。清初思想家顏元曾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修,心尚禮則心泰”。從對祖先的祭拜到對英雄的祭奠,從行走之禮、見面之禮到入座之禮、飲食之禮,都蘊含著家國情懷。
(二)愛國主義符合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边@是我們把握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重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國夢”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奔粗袊鴫舭鴩?、民族和個人三個層面的夢想,這個夢想把三者統一起來,表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愿景是統一的,統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當下我們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更應該將“中國夢”與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聯系起來。
縱觀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古有報國無門的仁人志士,近有流血犧牲的英雄人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涌現了許多大膽嘗試、開拓進取的先鋒前輩。相比之下,新時代的我們更加幸運,因為我們處在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近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边@是對歷史方位和時代背景深刻把握基礎上總結出的重要結論。中國共產黨成立百余年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疫情中的逆行者、冬奧會上的志愿者、奮進在科技創新一線的科學工作者等許多新時代的愛國者,都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愛國傳統與當今中國現實需要的統一。
二、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體現了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深刻融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在當代中國,弘揚愛國主義就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不可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不可動搖?!?/font>
(一)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是歷史地形成的
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是在近代以來180多年的斗爭史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奮發圖強的進程中逐漸確立的,這一特征的形成具有歷史必然性。近代中國受西方列強的侵犯與欺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歷史境遇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才有所改變的。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投入到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抗爭的革命戰斗中,無數共產黨人前仆后繼,犧牲生命,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贏得了民族獨立并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共產黨人沒有就此止步,緊接著就投入到帶領中國人民推動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在這個過程中,開辟了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了社會主義改革,使中國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社會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在當代中國實現了深度融合
對中國而言,“祖國的命運和黨的命運、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國的建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共產黨也在實踐中不斷推動著國家的建設、繁榮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私利或私心,而是一心一意地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把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放在心里,落到實踐中。無論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睘閲野l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而奮斗,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
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與實踐中,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的美好生活中,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給中華民族的發展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帶來的好處,因此,很容易流露出對社會主義的認同與熱愛。社會民眾所表達的對祖國的認同與熱愛,實際上就是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又進一步保障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大程度地實現,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家向前發展。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結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甚至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中國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勝利,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生命力,充分證明了中國的發展必須與黨的全面領導、社會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和必由之路。
三、愛國主義與國際視野相統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命運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當今的世界正在變得更加多元、更加開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下,當今的中國必將是更加開放的中國,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也必須具有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蔽覀円押霌P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更加開放的愛國情懷,尊重各國的歷史特點、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尊重各國人民選擇的發展道路,善于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從而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我們要積極倡導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取長補短,促進不同國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實現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一)中華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世界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人是講愛國主義的,同時我們也是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胸懷的?!痹谥腥A文化中,很早就出現了大同思想。到了春秋,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渡袝酚涊d,“克明俊德,以親九族。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抖Y記·禮運·大同》中明確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唐代李世民曾指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宋代張載有著名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清末康有為在《大同書》中提出,“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這些思想都包含著濃濃的天下情懷,充分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僅有濃濃的愛國情懷,也包含著寬廣的國際胸襟。
(二)堅持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博大的歷史智慧,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總結為“十個堅持”,其中第六點提到要堅持胸懷天下,深刻揭示了中國始終堅持的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把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作為自己的追求,始終胸懷天下、立己達人。毛澤東指出,“中華民族決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強調我們這個民族從來都是面向世界,關照全人類共同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把為全人類作貢獻作為重要使命。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更寬廣的世界眼光、更宏大的戰略抱負,胸懷祖國,兼濟天下,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睅状袊伯a黨人在100多年的篳路藍縷中踐行了愛國情懷與國際胸懷的統一。
(三)當代中國愛國情懷與世界眼光相統一的現實印證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我國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推動世界和平,為中國與世界的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30多年來,中國軍隊已參與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超過4萬人次。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我們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推動中國與世界共同可持續發展,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下,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日見成效。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已加入5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和議定書,在推動全球氣候談判、促進新氣候協議達成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我們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國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主動作為,提供了大量抗疫援助和防疫物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疫苗,以“中國力量”助力全球抗疫。所有參與以上行動的中國人,都是當代中國踐行愛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相統一的典型代表。
四、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相統一
從理論研究的層面來說,“愛國主義”作為一種“主義”,是一個概念表達,具有一定的理論概括性和理論抽象性,它來源于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愛國”現象。但是,從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說,“愛國主義”則是現實的、具體的,在特定國家或民族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各種各樣的形態和表現,最終落實到每個具體的在特定社會中生活的個體身上。在新時代的中國,“愛國主義”是高度具化的,它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中華民族的復興前景聯系在一起,具體體現在新時代愛國者的言行之中。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落實得更加具體,要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對象的愛國情和強國志、報國行,實現三者的統一。
(一)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增強人們的愛國之情
愛國主義最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社會民眾對國家的依戀和忠誠情感,因此,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涵養社會民眾的愛國情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個體情感的產生最初具有一定的自發性,而愛國情感的產生往往源于個體對出生和成長的家鄉的眷戀,包括家鄉的土地、父老鄉親都是個體眷戀的對象。個體由對家鄉的眷戀,逐漸產生對家鄉所屬國家的熱愛。這種在生活中產生的自發的情感,還未達到理性之愛的層次。因此,需要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個體實現情感的升華,從自發的愛上升至自覺和理性的愛。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自己的故鄉之情時,動情地說道,“要熱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家鄉。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把對家鄉的自發的愛,上升至理性和自覺的愛,需要結合理性的認知,即個體在充分了解和認識國情的基礎上,實現愛國之情與知國之理的融匯貫通和深刻統一。
(二)愛國主義教育要從情感轉化為行動的意志
對國家的愛戀不能停留在情感的層面,而要進一步轉化成為行動的意志和實踐的動力,這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特點和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一直以來,我國都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強調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貫穿教育全過程。從學前教育階段起,我國就非常重視對幼兒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愛國要從娃娃抓起,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在日常習慣的培養和各種游戲及活動中均滲透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小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以情感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為主;中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強調知識和思維水平的提升;大學階段要求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要求認識世情、國情和黨情,把愛國主義教育置于國際化大背景下,培育大國國民心態。另一方面,在長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中,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機制化,逐漸建立了一大批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我國也開始注重依托重大紀念活動中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激發人民愛國主義情感的功能,以及依托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科學工程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從而把愛國從情感層面上升到意志高度,“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三)愛國主義教育強調情感、意志要最終轉化為行動
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是以實踐為導向的,愛國主義從自發到自覺,從情感到行動,必須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熏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教育載體,實現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特別是要在“廣大青少年中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注釋略)、
(作者單位: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網絡編輯:張劍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