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相互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系統工程?!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黨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作出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大決策?!秉h立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堅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貫徹新發展理念,就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一系列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頂層設計。面對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已經實現、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黨結合國內國際形勢,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有機結合,賦予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的內容與實現路徑。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新發展理念,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頂層設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边@表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針對現實國情的緊迫要求,同時也是立足長期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艾F實國情”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戰略需要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階段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表明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道路上,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傲⒆汩L期經濟發展”指的是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遠景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具有方向上、道路上的一致性。因此,聚焦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的新發展理念成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長期的理論基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經濟發展瓶頸的迫切選擇。面對制造業發展“大而不精”、產業鏈國際分工地位較低、創新引領不足等發展難題,黨中央緊緊抓住了實體經濟供需結構矛盾這一問題關鍵,提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在具體實現路徑上,提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舉措。
貫徹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向指引與理論基點。“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并系統闡述了新發展理念的內涵。黨的十九大將貫徹新發展理念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機結合,從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五個角度,系統全面地總結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政策舉措。作為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旨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環保的問題;經濟體制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財稅、貨幣、金融等一系列制度改革,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共享發展觀;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推進全面開放新局面,體現了開放中的利益共同觀。
從現實角度看,黨領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呈現出以下特征。一是遠景規劃與短期攻關并重。因此,既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又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是以理論創新引領實踐道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新發展理念作為理論基石與實踐標準。三是全面整體統籌推進。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統籌經濟建設全局,闡述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四是具體政策扎實有效。黨的十九大以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各項政策舉措穩步推進,我國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闊。五是借鑒有益成果與保持中國特色并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span>
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客觀標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新冠肺炎疫情重挫世界經濟,全球需求市場萎縮。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軍。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這一戰略安排,明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貫通協調問題、回答了如何衡量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成效的問題,賦予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宏觀指向與新的內容。
新發展格局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宏觀指引和客觀標準。就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蓖瑫r還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這幾個角度系統闡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舉措??梢钥闯?,新發展格局一是強調擴大內需,二是強調宏觀經濟的循環暢通,這就為如何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個方面、如何建設有成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標準。要解決新發展格局強調的“內需”和“循環暢通”問題,就要落實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各項舉措;反過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成效如何,也由這兩個關鍵問題來檢驗。
新發展格局賦予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新的內容。一是擴大內需成為戰略基點。這就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其他舉措與內需相適應、以擴大內需為導向。二是暢通內循環成為迫切要求。這就要求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需要注意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產業間協調發展問題。三是優化投資結構。這就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要注重新型城鎮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帶動作用,要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產業鏈安全,解決部分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情況;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動態,避免出現供需失衡和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新發展格局與現代化經濟體系互為表里,體現了黨領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守正創新。“守正”指的是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并落實中央關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安排和指示精神,始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始終以新發展理念提綱挈領?!皠撔隆敝傅氖屈h中央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對全球經濟的嚴重影響,能夠在堅持現代化經濟體系內核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拓展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實踐標準、宏觀布局。
新發展格局目標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標準更加明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了新發展格局這一“試金石”。二是布局更加靈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緊密結合。三是路徑更加具體。新發展格局確定了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得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了更加明確的道路指引。
總而言之,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道路是一個長期過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謀篇布局;又因時而異,抓住當前主要矛盾,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和特征。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蹄疾步穩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
網絡編輯:保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