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改變了俄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方向,結束了資本主義制度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啟了落后國家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征程。關于這場革命的性質學界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它是一場社會主義革命,有人認為它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如何正確地認識它?應該回到列寧,回到俄國歷史中去審視和判定它。近讀俞敏教授新作《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及進程中的重要發展研究》,我深感該著作尊重歷史、追求真實,還列寧思想以本來面貌,有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掌握真實的列寧主義。
該著作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學術觀點新穎,具有思想啟發性;二是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點突出,聚焦關鍵問題做文章;三是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列寧思想,弄清了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的發展過程以及若干重要環節。
國內外學術界以往普遍認為,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使俄國革命走向“下一階段”或“革命的第二階段”指的是使俄國革命立即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由于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并且《四月提綱》產生于俄國二月革命結束之后,所以當《四月提綱》提出使俄國革命走向“下一階段”或“第二階段”時,人們自然而然地以為下一階段的俄國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從歷史上看,二月革命后孟什維克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革命理論的指責和批評,側重于指責和批評列寧企圖使俄國革命立即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并認為十月革命(作為社會主義革命)是列寧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直接結果。這樣的認識代表了國內外學術界長期以來對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的理解。
《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及進程中的重要發展研究》一書中關于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的認識,與學術界的一般理解有所不同,讓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書中還原了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提出的革命思想和主張。如提綱中規定,“第二階段”俄國革命的任務是:使俄國政權從資產階級手中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實現土地國有化;將全國銀行合并為一個大銀行并由工人組織監督其活動;對社會產品的生產和分配過程實施“工人監督”。眾所周知,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內容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墒恰端脑绿峋V》中沒有提出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由此不能認定列寧的《四月提綱》提出了使俄國革命立即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況且列寧當時指明,俄國無產階級政黨(布爾什維克)是在大量小生產者中間進行活動的,只要小生產者沒有形成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愿望和要求,無產階級政黨就不能“抱定”立即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列寧還指明,他沒有指望俄國革命立即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還提醒大家不要有這樣的想法。作者認為,列寧的《四月提綱》提出了使俄國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邁一步”或“邁幾步”以利于接近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和路線。
在俄國革命與歐洲革命的關系上,列寧提出了俄國革命是歐洲革命以及全世界革命的“序幕”的理論。1917年3月,列寧在從西方返回俄國前夕寫作《給瑞士工人的告別信》,信中寫道:俄國是“歐洲最落后的國家之一”,在這里不可以立即直接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但是俄國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情況以及土地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必將使俄國的民主革命具有浩大的聲勢,使它能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促進西方各國爆發社會主義革命,使西歐和北美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同資本主義進行“決戰”。由此看,俄國革命是全歐洲以及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
顯然,俄國革命是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準備階段”的思想,以及它是全歐洲革命和全世界革命“序幕”的思想,是1917年列寧關于俄國革命的戰略思想。1920年年底蘇俄國內戰爭結束時,列寧的思想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提出俄國一國進行“新建設”并樹立建設“榜樣”的思想。當時國際關系中出現了“均勢”的局面。它意味著帝國主義國家短時間內不可能對蘇俄發動侵略戰爭,蘇俄贏得了和平建設的機會。于是列寧提出,蘇俄“贏得了獨立生存的權利”,可以展開經濟文化“新建設”,應該為世界各國人民樹立建設新制度的“榜樣”。
《列寧十月革命戰略思想及進程中的重要發展研究》符合列寧思想的實際,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一切事物處于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的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和精神。(注釋略)
(作者單位:經濟日報社)
網絡編輯:張劍
來源:《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