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起點既不是高懸于科學之上,或游離于科學之外的外加因素;也不是人們頭腦中固有的純思辨性的先驗產物?!碧剿魉枷胝谓逃P系產生的邏輯起點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予以反思的結果,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富有差異性的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件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支點因素。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的認知規律與接受特點。
一、價值意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思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構筑國家“觀念上層建筑”的重要途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問題逐漸從教師短缺、課時不夠、學科發展不足等“量”的局限轉變為教育實效性欠缺和基礎理論研究不足等“質”的瓶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某種真實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存在,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前提是人的需要。因此,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生成的邏輯起點是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瓶頸,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思路。
?。ㄒ唬娜说男枰讲焖枷胝谓逃P系的邏輯起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對象都是現實的人,無論是承擔立德樹人大任的教育者還是具有潛在教育需求的教育對象,都離不開人的需要。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應。一方面,馬克思曾在社會生產的意義上指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認為人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偏離受教育者需要的教育活動是無效或低效的,不體察受教育者的生活生產現實的單一的理論教育是不現實和不合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在號召人民對德國制度進行“搏斗式”批判時指出:“各國人民的要求本身則是能使這些要求得到滿足的決定性原因”。把握人的需求現狀和階段性變化是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核心要義,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能夠脫離具體的社會實踐自發建立,革命理論要同革命實踐相統一。恩格斯在展望共產主義社會時指出:“在人人都必須勞動的條件下,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他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需要不僅是人們進行物質生產勞動的內在動因,還是人們進行精神生產勞動的動因。
?。ǘ┙嬎枷胝谓逃P系是提升教育實效性的有益方法
當前,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模式大致可以歸結為5種模式:威權模式、趨利模式、信服模式、情感模式和浸潤模式。威權模式也稱為“命令—接受”模式,是過去經常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優點是教育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將理論知識傳遞給學生,缺點是容易導致認識與實踐“兩張皮”現象,教育內化效果和外化行為不顯著。趨利模式是受教育者在利益驅動下主動接受教育的模式,這一模式能夠調動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觀能動性,然而,利益作為接受教育的驅動力是一把“雙刃劍”,需要教育者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信服模式是教育者以理性、客觀的知識作為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模式,其優點是能夠以理服人,但是其對教育對象內在需求的關注度有待提高。情感模式是教育者借助特定的教育內容、教育場域、教育案例等,引發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該模式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是理論性稍顯不足。以上是具有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教育模式。浸潤模式是通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受教育者不自覺的情況下于創設情境或生活情境中完成教育內容傳輸的教育模式。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單一模式的教育行為較為少見,大都是以多種模式共同呈現。然而,當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囿于舊教育理念,或是囿于舊制度慣性,以威權模式為主的教學方式至今仍有沿用。威權模式作為過去一段時間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作用效果取決于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權威的建構。在信息化民主化多元化浪潮等因素的影響下,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學生中的權威形象已經同過去發生了變化。與威權模式不同,趨利模式、信服模式、情感模式和浸潤模式是基于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前提下的教育模式,如果教育關系建構切中了學生的需要,那么教育過程就是真實有效的;否則就是無效或虛假的教育活動。因此,威權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占比在逐步減少,教育者需要針對受教育者的需要展開深入研究,探討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建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能達到 “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具有實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是從關系的建構開始的,這一基本命題是“無關系,無教育”?!皬娜藢W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活動。其之所以產生,首先在于它為人所需,是人生存、發展、完善之需要的產物?!边@從人類的宏觀需求方面探討了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是對教育對象思想施加影響的活動,如果沒有基于教育對象的需要進行教育,那么對人的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變革將不會轉化為現實的物質影響,甚至會產生消極的影響?;谌说男枰嫹e極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實現偉大夢想,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后備人才,把實現個人價值的需要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近年來,高校在“大思政”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力圖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本質是基于國家和社會的需要,通過多學科協同整合教育資源建構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二、內在邏輯:基于人的需要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主要目的是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本哂袑嵭缘乃枷胝卫碚撜n不能遠離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對受教育者實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摒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傳統模式。
?。ㄒ唬┻壿嬈瘘c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首先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邏輯。近年來,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起點的研究成果雖然不多,但學者們的討論也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研究提供了頗具價值的學術觀點。當前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邏輯起點”的主要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元結構說”“利益說”“國家說”“原始發生說”“人本說”5種。
第一,“三元結構說”。楊威借鑒發生結構主義方法探討了各個要素在系統中的基本結構方式,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介體——客體這種相互聯系、交互作用的三元結構方式,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形成。第二,“利益說”。鞏克菊認為,人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根源,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物質基礎與階級意識的利益緣由。第三,“國家說”。邵獻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國家主體或統治階級,將教育者視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環節之一,強調教育者立德樹人的職責與使命。第四,“原始發生說”。周軍虎、何祥林與李俊奎、王升臻就思想政治教育原始發生于原始社會還是階級社會這一問題進行過多次探討,從歷史起點的角度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第五,“人本說”。曾文和張耀燦認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是“看到人”,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人的現實生活需要為基點。本文將人的需要視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建構之邏輯起點的觀點與這一觀點不謀而合。但是,該觀點雖然“看到人”,但并沒有指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工作模式存在的問題,即將教育對象對教育行為的認同和教育內容的接受視為理所應當。假如教育者沒有與教育對象建構起真實的關系,所謂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教育者基于受教育者的需要主動建構的,是對教育對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具有兩個特征:第一,“為我而存在的”教育關系。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差別時,提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無論處于何種社會形態,真實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從教育關系的建構開始的,只有被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的主體和客體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構成要件。第二,主動建構性。簡單的“命令—服從”的威權模式不應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某種民主關系的建構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并未隨著教育指令的下達必然存在,而是需要去主動建構的,要在全面把握不同群體的接受特點和接受規律基礎上發揮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基于人的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關鍵是要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問題。毛澤東在土地革命時期談到動員群眾參與革命戰爭的時候,就重點指出:“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辈煌氖芙逃咂鋫€人利益也是不同的,基于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關系了解主體的生活需要和生產需要,是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重點。
?。ǘ┳鳛檫壿嬈瘘c的人的需要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人的需要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需要,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第二,受教育者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關鍵要區分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與物質需要以及精神需要之間的區別。教育需要內蘊著教育關系生成的前提。教育指令的發出者和實施者——國家和教育者需要在直接或間接滿足教育對象的正當需要的過程中建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從語義上看,有學者將邏輯起點的基本要求歸納為4個方面:“第一,邏輯起點是一門科學或學科中最常見、最簡單、最抽象的范疇;第二,邏輯起點應與研究對象相互規定;第三,邏輯起點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發展的雛形;第四,邏輯起點同樣也是歷史起點?!边@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人的需要之所以能夠成為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是因為:第一,人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基本范疇之一。第二,人的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相互規定。滿足人的合理需要是建構有效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前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使得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得以實現。第三,當前需要與長遠需要、個人需要與集體需要之間的矛盾是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動力源泉。第四,無論是在何種社會形態中,凡是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歷史階段,要想建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相關教導,必須要考量人的需要。
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實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前提,關注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生成的邏輯前提。因此,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具有兩個特征:第一,邏輯上的先在性。即作為統治階級和教育者,如果不基于主體需要主動同教育對象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那么后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則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第二,內涵的豐富性。人的需要包括多層含義,主要體現為整個人類的需要,某一群體的需要,個體的具體需要,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當前需要和長遠需要。建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要在人的諸多層次、諸多階段需要中劃分合理需要和正當需要。
三、建構原則:人的需要指向的是合理正當需要
交往是思想道德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源頭[13],交往過程中人的需要是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人學范式的轉換,要在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從原先的“施加論”轉向“生成論”和“建構論”,從人的需要探求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邏輯起點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生成的起點把握。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生成土壤,通過人的需要建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使教育對象產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前提。
?。ㄒ唬┰跐M足美好生活需要中建構教育關系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人的需要指向的是人的合理、正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依靠命令就能發生的。它的產生有其前提、基礎和具體的行為構成因素。人的需要是實踐的主要動力?!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迸袛嗳说男枰欠窈侠?、正當,主要依靠法律尺度和道德尺度,在“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過程中,國家和教育者要尋找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民群眾需求的結合點,基于這一邏輯起點建構起來的教育關系不僅能夠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還能夠轉化為改造物質世界的現實力量。
美好生活需要是建構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價值指向。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與科技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愈加多元化,而當前的教育實踐和理論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體制內”人群,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實踐活動,同樣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從人的需要切入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生成,進而明確社會各個領域、各種身份的人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治國理政作用。第一,重視人的需要,既要重視人的超越性需要,也要重視人的自然需要。一方面,人首先要滿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才能引起新的需要,因此,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能僅僅關注人的精神需要,還要關注群眾對基本物質資料的需要,在物質實踐中找尋精神需求點。第二,既要重視受教育者的需要,也要發揮教育者自我確證的發展需要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作為教育實踐的中堅力量,在教育實踐中生成生存需要和自我確證需要。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提出了六點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教師的自我確證需要指明了方向,基層領導干部和各學科各學段教師都要將自我確證需要作為動力,培植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第三,既要重視群體需要,又要關注個體需要。關注個體需要是對馬克思主義特殊性與普遍性辯證統一規律的教育實踐,關注個體需要是群體中的個體,而不是抽象的、單一的絕對個體,不是搞特殊化和絕對化?!袄碚撛谝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需要的程度?!睂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是全體中華兒女當前和未來階段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更多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旨要。某一階段的群體在生產生活需求上具有共性特征,通過共性能夠在總體上了解個體發展狀況。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及時把握“00后”大學生的需求變化和接受特點變化。對個體需求的了解程度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通過個體發展需求及時更新對群體特點的認知。
?。ǘ┰诮逃P系中實現內化與外化的統一
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建構基于以人的需要為核心的“需要—動機—行動”原理。第一,人的需要是教育者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切入點和關鍵點。思想政治教育所傳導的思想、觀念、規范能否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態度、外化為人的行為表現和行動習慣,是評估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準則。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應。建構有效的教育關系既要基于人的生存需要,也要關注人的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需要是動機產生的源泉。教育關系生成后,主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就從自發向自覺轉變,逐漸產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機,這是內化的前提。
第二,接受動機是人民群眾將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基礎。在實踐中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受教育者會生成教育動機與教育目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產生期待。此時,統治階級和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改進教育話語體系和教育手段。根據美國行為學家克雷頓·奧爾德弗提出的ERG需要理論,人的需要可以歸納為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是相互關系的需要,又是發展需要,如果教育者的教育內容偏離階級屬性或者不符合受教育者的接受特點,就會轉向尋求較低層次的需求,出現“受挫—回歸”的現象,因此,要精準把握不同群體、不同個體的實際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及時培育角色期待與行為動機,實現教育對象由知情意到行為的外化。
第三,人的行為動機的多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發揮呈現長期性、潛在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定階級、社會、組織、群體通過切入社會成員的正當合理需求,促使其吸納和認同社會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對人意識與精神的影響最終體現在人的實踐行為之中。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通過掌握受教育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機、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在主體的行為變化表現中得到檢驗。但是,起始于需要、作用于思想、體現于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需要長期建構和不斷調適,如若教育者在短期內沒有收到有效的教育反饋,或許會再次回到威權模式的教育理念中。因此,基于主體需要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理念需要較長時間的教育實踐,方能使受教育者實現知情意行的轉變。
四、歷史實踐:中國共產黨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理論源于實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深深根植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笔冀K以人民群眾的時代需要為立足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百年實踐的寶貴經驗,也是探究人的需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邏輯起點的生動實踐。
?。ㄒ唬╆P注土地:滿足農民需要創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典范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使土地歸農民所有。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緊緊圍繞農村現實問題開展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歷史實踐深刻體現了對人民需要的重視。
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毛澤東十分重視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毛澤東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發現“很簡單的一些標語、圖畫和演講”比“法政學?!备軌蛟诙虝r間內將政治思想傳播給“窮鄉僻壤的男女老少”,從教育對象的具體需要出發建構黨和廣大農民群眾之間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通過變革教育方式和教育語言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理念深入人心,爭取更多的群眾基礎,在此過程中要尊重農民群眾的接受特點和接受規律,關注農民對政治的現實需求。
另一方面,革命戰爭的本質是人民群眾的戰爭。領導人民進行戰爭,不能僅僅做動員工作,還要分土地給人民群眾,關注人民切身需求。中國革命的根本在農民,農民的根本在土地。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能為廣大農民群眾所接受并廣泛傳播,關鍵在于黨解決了與農民息息相關的土地問題。 “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敝挥袕娜嗣袢罕姷膶嶋H生活出發,關注人民群眾的正當需求,才能從根本上做好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與人民群眾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必須要成為“群眾生活的組織者”,才有可能獲得認同,成為群眾思想觀念的塑造者。
?。ǘ┌l展生產:基于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政權的雙重任務?!肮I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和人民的共同需要?;诖?,中國共產黨因勢利導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生產和勞動之中,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思想保障。
領導農業生產要集中群眾的要求,遵循自愿和互利原則。在農業合作化初期,部分地區干部與生產者脫節,脫離農民的現實需要,改革推進不理想。實際上,基層工作者在明確農民具有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要把握農民對生產改革的顧慮和需求,在此基礎上循序探索改革步伐和方法,方能獲得人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建立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農民生產與手工業關系密切。在推進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活躍手工業生產、提高手工業者政治與組織覺悟關鍵要明確小生產者與資本家、師徒關系與勞資關系之間的本質區別,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公私合營過程中,工商業者之所以政治覺悟不斷提高、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在于黨中央充分考慮了工商業者合理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以和平贖買政策建構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與此同時,黨中央還根據不同層次人民群眾的接受特點確定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載體和工具。1955年,中共中央在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時,將學術批評和評論作為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主要方式。將報紙、刊物、畫冊、書籍、廣播等通俗的形式視為勞動人民的主要宣傳方式。
?。ㄈ┳呦蚋辉#鹤鹬厝罕娢镔|文化需要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體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體現為“兩手抓”思想,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在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因此,20世紀70年代末,要想解放生產力,首先要突破“兩個凡是”,解放人民群眾的思想,建設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
解放思想是“四個現代化”的重要前提,關鍵是在關系到人民利益和人民需求的地方尋找教育切入點。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具體實踐陷入空談,否則會對人們的思想和實踐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經歷過社會動蕩的人們渴望秩序、渴望生產,在勞動實踐中,黨中央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向著四個現代化目標大踏步前進,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不能是按政,也不能是按資格”。有效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解放生產關系解放了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另一方面,強調社會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是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黨中央強調知識分子的腦力勞動者屬性,批判了腦體對立的錯誤思想,從根本思想認識上建構了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極大激發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通過優先發展教育科學事業將科學家的愛國情與國家現實發展需要結合起來,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ㄋ模﹦撛烀篮茫夯诋敶袊鐣饕艿男聲r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統籌把握“兩個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新教育理念、發掘教育潛能更加具有戰略意義和現實可能?!肮伯a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痹趯嵺`中發展認識,培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最高理想,關鍵是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中尋求切入點,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人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轉變為改造現實世界的物質力量,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用治國理政實踐不斷證明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建構的核心要義?!案脻M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不斷夯實黨長期執政基礎?!敝袊蜈A的脫貧攻堅戰是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832個貧困縣、12.8萬個貧困村的共同勝利。廣大脫貧群眾的精神面貌在勞動和奮斗中煥然一新,基層群眾思想政治教育在勞動實踐和與基層干部的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有效傳播被人們廣泛認同、內化、踐行,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歸根到底,就是黨領導的基層工作者做到了深入人民實踐,以人的需要作為建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起點,為進一步促進精神的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積累了寶貴的方法和經驗。歷史和現實表明,經濟基礎是構筑上層建筑的基石,促進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長足進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人民至上是基于人的需要建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現實寫照。
?。ㄗ髡邌挝唬汗枮I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網絡編輯:同心
來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